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大学生工资待遇与农民工趋同”,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工资甚至不及同龄的农民工。社科院的调研显然是具备相当公信力的,倘若没有确实的调研,恐怕也不会得出结论。但是,这样的状况正常么?虽然在消息发布之后,众多的评论文章都几乎得出“见怪不怪”的一致口径,但就这一信息本身,就折射出目前的“怪现状”。
按理说,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就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言,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也应该是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按照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复杂劳动要倍加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讲,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显然应当是社会所追求的。即使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也至少是“阳春白雪”,断不至沦落到如此地步。
当然,这一席话也不是为了羞辱和挖苦农民工,其实,中国的农民工是生活最为艰辛而最易受忽视的群落,他们大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进城之前也都是农民,进城之后的工作,也一般限于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非常低的规模化生产,但就是这样,他们的薪酬也能够大体上合大学生持平。本来,我们是追求社会的平等的,但是在这样的“平等”面前,自然不会有人认为社会处于平衡的状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失衡?恐怕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也不会有人对这个问题的复杂答案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在大多数人看来,农民工的吃苦耐劳和坚韧,在城市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乐观和向上的生存态度,使得他们应该得到与大学生同样的犒赏。
但是,不要忘记“农民工”一词的来历,这个稍带歧视的词里,酝酿了农民工太多的不平等待遇:在农村土地上觅食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才来到城里,农民工简单的趋利避害思想决定了他们的动机;而城市企业主不愿意聘用城市无业人员,因为他们要更好的待遇,要保险和合同,出了问题需要更多的金钱去摆平,企业主简单的趋利避害思想决定了他们会聘用报酬更少要求更低的农民工。即使是如此艰难的从业背景,也至少在外观上和大学生保持了一致,这恐怕就不能不说是众大学生的悲哀了。
从大多数对这种现象的直觉反应来看,似乎带有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落普遍的看低,认为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大学生只应当得到这样的待遇。实际上,这么多年以来,确切的说,从教育产业化以来,大学生的形象慢慢被解构被改变。以前的大学生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德治和学问都是社会的骄子,是社会的栋梁和可以依靠的对象。而现在呢,大学生成了不学无术酒囊饭袋的代名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凭借父母的财富换来一纸录取通知,而穷人家的孩子面对高额的学费只能含泪与大学作别,这些借着产业化“春风”进了大学校门的人,在学校成天花天酒地,出了校门便一无是处,这样的人凭什么能让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说实话,这样的看法虽然有些以点带面,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生队伍的参差不齐,也不乏能力不济的人让大学生的形象蒙羞。所以,一些没有真本事的大学生相较更愿意吃苦、干脏活累活的青年农民工,其工资待遇趋同甚至更低,实在没有什么不公平。
一边是勤恳实在用双手打拼靠劳力吃饭的农民工,一边是懒散堕落靠父母靠关系的啃老族,不会有人对后者产生同情,却很容易对前者发出怜悯。所以社会的普遍观念产生了强烈的认同,但是,这样的认同却连带了那些大学生中的正常类别,教育虽然刻板落后,学费可能难以凑够,但总是有优秀的大学生能克服困难、怀揣学识、踏踏实实地迈出大学校门。对于这部分学生,社会虽然一开始不会以高认同的眼光看待他们,但他们有积淀的知识,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发挥,总会让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承认他们的价值。所以,优秀的大学生也大可不必因为社科院的报告内容而沮丧。未来虽然不可预测,但是只要做好现在的事,总会有实现理想的时候到来。
**********************************************************************
近期博文推荐:
为什么中国学生近视率世界第一
如何培养中国孩子的团队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