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中国国家队习惯性的缺席了。而在那届世界杯上,ADIDAS公司给比赛用球命名为“+Teamgeist”,译成中文就是“团队之星”。在代表集体运动的足球场上,这样的命名对团队力量的重要给予了生动的解释。不管是在场上,还是场下,团队精神始终是个人成长和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在中国现有的教育背景下,缺乏团队意识从我们的孩子身上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同落后的中国足球一样,中国孩子的团队精神也总是受到质疑和否定。

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某地派出少儿代表团访问音乐之都维也纳,团员们个个都是音乐方面的才子,学习各种乐器演奏的时间也不短。因此,在面对个人独奏的机会时,我们的孩子都能信手拈来并且技巧熟练水平颇高,而临时抽调几人参加与当地孩子的合奏时,问题就出现了,总是跟不上节奏,或者不能在顺利的跟着指挥的安排演奏。这让外方的成员非常奇怪,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个人的水平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那么在合奏时也应该提高合奏的整体水平才对。而在他们了解了中国孩子的培养过程和方式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孩子从来都是单独培养的,不管演奏什么乐器,个人的培养习惯当然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因此在合奏的时候,他们也习惯性的把自己手中的乐器表演到极致。然而,合奏的魅力在于各种乐器有机的安排,各司其职,所有乐器的和谐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当然也就容不下个人的发挥了。相对于中国的孩子,当地孩子的成长之路却是另一种方式,他们从小在一起训练,在一起玩乐,在一起成长,在集体里锻炼的目标都是为了整个集体的壮大,反倒对于个人的风头看得渺小了。

但是,我们可能要产生另一种疑问:我们的孩子也是从小在学校这个集体里长大,为什么还是缺乏团队的精神呢?这其实也不难解释,学校是提供教育的场所,教育本身的内涵是包容广泛的,就像韩愈在《师说》里说的一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容纳老师的学校自然还包括了更多的职责。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教育的目的被单纯化和唯一化了,那就是升学,更简单就是成绩。学生的唯一目的就是成绩和分数,只要能获得成绩,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忽略的。而成绩的比拼就像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一样血腥和残忍,因为成绩可以决定在学校的地位,在同学眼中的形象,更可以决定名誉的获得和家长的青睐。在这样一种单纯的竞争环境中,根本就没有合作机会出现的可能。孩子们整天视对方为敌人和竞争对手,学习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在下次的考试中超过XX”,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团队和合作的精神,显然是缺乏根基和土壤的。

同样,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也无非是在学习上有突破,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的努力,像前面所说的学习音乐,大多情况下也并非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为了能在成绩(譬如加分)上赶超对手而不得不经历的手段。家长们坐在一起,商讨的也都是你家孩子成绩好而我家孩子不行云云,孩子们成绩的比拼好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家族实力的比拼和家长期望的表达,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环境下,又怎么能养成合作和团队的精神呢?
所以,我们老在批评中国的孩子缺乏团队精神,却总是在忽略培养团队的精神土壤。按理说,中国的传统习惯,或者说东方文化,总是讲求“集体”而刻意淡化个人的作用,讲求对集体的“义务”而轻视个人的权利,所谓“群轻折轴,积羽沉舟”,“轻利而重义”,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也总是强调要“顾全大局”。相反,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个体、权利、个性的表达总是西方人追求的目标,讲求个人权利的诉求而不强调共同的利益,个人的实现总是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而为什么在团队精神的表现上我们会有如此的差别,恐怕只能用培养这种精神的土壤在中国教育中的缺失来解释了。
**********************************************************************
近期博文推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