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到来,大学生信用卡又将被陆续发放。而这之前,校园信用卡“负翁”现象早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本月,银监会已经下命令,一些银行业相继采取了相应措施,提高了信用卡办理门槛,但光凭银行单方面的努力显然还不能规避这一现象重生。
坐观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消费趋势,大学生们作为拥有超前消费观念的先驱群体之一,亦不可能摆脱强烈的消费欲望。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这一刺激形式,本无可厚非,但它应在大学生这一特色群体得到合理的运行。

在校园中的繁华路段,我们总能看见这样的情景:大幅海报标识着某某银行代办信用卡。卡片上不是Hello
Kitty就是姚明等讨好学生的图案。临时桌椅上放满了笔记本(纸质)、玩偶等用作办卡的赠与礼品。几位叫卖人员招呼着路过的学生: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几大千元随便花……一部分理智的同学摇摇头闪开了,还有一部分同学上了钩,于是坐在一边填协议。
问到学生办卡的原因,不少人答案很直接:“使用信用卡很方便,而且别人都用,自己如果不办有点落伍。还有奖品,自己又不吃亏。”持这种心理而办卡的人不在少数。同时手持几家银行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了时尚方便办卡?且不非议这种从众心理。如果说办卡就是一种时尚,那力量真的势不可挡。

但有多少学生考虑时尚背后的圈套(并非贬义),大概只有少数人会估量消费时尚的风险(而消费时尚的人往往都是被眼前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不过经济发展需要这大部分人的存在)。学生考虑的只是暂时的获利、刷卡时的潇洒和虚荣心的满足,而不是事先掂量自身的经济能力,况且,站在我们的身后还有父母。
高校校园聚集着隐形实力消费群,虽然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来源,但他们是成为精英阶层的潜力股,单纯学生的诚信度又高于一般人,加上父母的经济支持,于是高校成为各家银行抢夺的鸡大腿。
银行的初衷是为年满18岁的大学生提供方便的同时提高他们融资理财能力。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合理锻炼到这一能力。多数大学生因为一次不理性消费得来的却是恶性循环。通常,银行人员推荐信用卡功能强调的总是好处而不是“信用”和信用责任,存在诱导消费和变相放贷的嫌疑。银行作为经济实体,想盈利无可厚非,而银行在高校发放信用卡的风险,实际上利用了学生和家长的双重信用。很多家长都有天降催款单的经历,对此深恶痛绝,并提出抗议。

本月银监会作出抬高高校信用卡门槛的调整:禁止金融机构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向已满18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并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以书面同意承担相应还款责任。这个第二还款来源方,想必还是父母。如果父母不能的利益理该得到保护,至少应该有知情权。否则就如同挂钩上的鱼,钓上来才知道鱼竿的主人,而此时已经挣脱不掉了。
其实啃老不啃老,父母倒是不在乎,父母总是会尽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由此也造成学生依赖思想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却是引人担忧。

当今中国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即使年满18岁的大学生依然自立意识薄弱。随着消费主义大潮的侵蚀,年轻人很容易沾染享乐享受而不愿付出害怕吃苦等不良习惯。并且喜欢给自己找台阶、找后路,自己无路可走了,身后还有父母。办卡的学生在潇洒地签下名字之后,想着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所得还上费用的会有多少呢?
从这一现象之外,我们也读出大学生信用卡危机背后责任危机的缺乏,而这与我们的教育也无不相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