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学生的独立困境

(2009-07-08 09:30:51)
标签:

教育

    有一阵子,我们很频繁的听到这样的声音,在同龄的中国孩子和国外孩子在考验独立生活能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中国的孩子,显得幼稚和无助,在离开父母的环境里无所适从;而国外的孩子,成熟而老练,即使离开了父母,也能很快的适应环境,然后有条不紊的生活下去。面对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几乎已成定局的状况,我们总是显得无奈,并且以此感叹和担心中国孩子的未来。然而,时间流转,时代变迁,在现在的社会里,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

 

    中国的父母才逐渐发现,我们的下一代不能承受的独立之痛。而在西方社会,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把目光聚集在这上面。我们在总结独立能力的差异时,我们总是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中国家庭和父母的溺爱,对孩子的纵容和宽容,是教育方法的古板老旧造就了一切。然而,在解读国外的教育方法,父母并非没有对孩子的成长施以关怀,甚至,国外的家庭教育和管理显得更加宽松。至少,在国外,打骂孩子总是不被法律所许可;而在中国,家法的存在,使得孩子从小很少能幸免于皮肉之苦。

 

    所以,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现象背后的实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讲求自由和平等,“人生来则是平等”是从启蒙运动就深入人心的理念。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自由和平等也是一以贯之的。孩子从出生就被允许有独立的思维和行动的空间,家长不会在细枝末节的事情上去说教和示范。孩子从小就得考虑将来干什么,做什么事赚钱,如何养活自己。于是,给自己家洗车除草,给邻居送送报纸,给KFC打打工,都是对未来计划的实践机会。而中国的传统是讲究等级,即使在现代社会平等的大环境里,家庭这个社会单位内部也是讲求等级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治与被治的关系,“父母之命”总是孩子必须遵守的家庭规则。所以,父母作为家庭的治理者,自然就会觉得有负责孩子事务的义务,从上学、升学、高考、工作、买房、结婚等等,这一切,父母都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来加以解决。而孩子,并非不希望独立,只是寻求不到独立的机会。于是,在父母的包办下成长,也因此在社会的质疑中承受不够独立的指责。

 

    偶然间,电视机飘出一个稚嫩的声音,“大人们\没什么了不起\满了18岁又怎样\我还能孩子多久\我的温柔不够\大人总是把任性都没收\我还能孩子多久\我力量不够……”,这是快乐女生曾轶可唱的一首《还能孩子多久》。歌词里,我们也依稀能感受到孩子们对独立的希望,对现实的无奈,还有面对未来的惶恐困惑和不知所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