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的好成绩满足了谁

(2009-07-06 09:06:59)
标签:

分数

学习成绩

高考成绩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谈

    人人都当过学生,当学生的人也都知道,成绩如同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一样,是个逃不脱迈不过的“万恶之源”。好学生为它茶饭不思,殚精竭虑,头悬梁锥刺股,整日皓首穷经,数百道黄;而差生更是谈分色变,在惶惶不可终日的老师训诫家长责难和同学异样的目光下度日如年。
   

    但是,我们总说,成绩本身并不能代表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并不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最多也只能在某些场合作为考试水平的印证因素。得到高分,也并不是获得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毕竟历史的经验总是近乎雄辩的告诉我们,很多伟人的成绩单都是惨不忍睹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貌似毫无意义的数字,却值得所有的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么,是什么让学生拼命去追逐成绩和分数,学生的好成绩到底满足谁呢?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在若有若无的暗示着成绩的重要,即使是在被奉为经典的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孟母不辞辛劳的选择适合的场所,也是为了孟子的学习得到起码的保障。似乎学生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只有成绩这一项指标。其实,追求成绩并不值得怀疑,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都是需要考核才能了解学习和工作的效果。但是,成绩本身的外延是极其广泛的,可能包括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独立运转的思维,甚至团队合作的精神,都应该是成绩应有的组成部分。


    如今,成绩被简单的抽象为分数,而对分数的追求成就了学生畸形的需要。因为,在分数至上的中国教育体系下,高分是学生成为班干部和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可以成为家长面子的保证,可以成为老师奖金的参考和来源,更可以成为进入大学从而成为精英的敲门砖。


    在中国传统积淀下的思维里,“学而优则仕”总是亘古不变的定理,学习的目的变得如此明朗而简单,那么目的背后的动机也就更加“单纯”。于是,学生们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格言下,以勤苦作乐;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教诲下,葬送了所有的兴趣爱好和年轻的朝气和蓬勃。在现存的教育体系下,唯分数论和盲目的分数崇拜,满足的仅仅是那些表面的和谐,留下的是趋同化的平庸和创造力的灭失。“在面对如此多的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平庸的大人”。


    古代的军人在出征边塞时,往往会留下“在边关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的遗言,对于军人来说,为国家的尽忠也同时意味着为自己名声和后代的回报。而对于学生来讲,把所有的一切埋葬在分数的祭坛之下,又能够回报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