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5f24bba5gw1eml582ffa0j20bx0gon04.jpg
文:麦克疯
《狂怒》的宣传口号是“近三十年最好的战争片”,这让我想起了《龙虎门》上映时号称是“十年无法超越的动作片”一样,这本身是一种不可厚非的宣传策略,但却很容易引导观众对旧片进行分解比对,如此一来就杯具了。如果以《拯救大兵》的剧情铺排、人物描写、战争场面和思想去要求《狂怒》不免会让人失望,因为《狂怒》毕竟是一部小格局的片子,和《红色机尾》一样讲的是局部战争,准确来说,其中对于反战的阐述是要大于一切视觉上的东西的。
如果抛开对比,《狂怒》其实有一个很扎实的剧本,人物描写和细节表现上才是大卫·阿耶真正想要的,像皮特带领的坦克小分队每个人几乎都有非常鲜明迥异的人物个性,这种通过平凡人性和战争魔鬼性质结合起来的人物身上本身就可以做出很多多元化的东西,像片中皮特要求新兵蛋子诺曼将德国俘虏枪杀的情节很明显来源于《兄弟连》,尽管显得有些俗套,但在助推反战的命题上,效果还是有。其实对于我来说本片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大卫·阿耶的“战争临场感”设计,本片的主要视角是通过新兵诺曼而展开的,这是一个在战场上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甚至连枪都拿不稳的菜鸟角色,而正是他的单纯反衬出了战场上的残酷冷漠和无情,他所遭遇的一切经历都在摧残着他的人生观,这一点设定和美剧《太平洋战争》中斯莱治这个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大卫·阿耶所设计的最终结局,更为战争的讽刺增添了神来一笔。
感觉大卫·阿耶还是想在《狂怒》中展现出更多思想和内涵的,但这毕竟这是商业电影,不是文艺片,还是需要有更多视觉冲击力的东西需要体现,片中几场谢尔曼战车对决德国虎式坦克的战斗戏份拍得紧张刺激,镜头感和画面感做的还是比较出色的,但以现实军事角度来看,这些战斗场面还是具有许多硬伤的,譬如坦克毫不考虑掩体和偷袭战略,完全靠的是坦克子弹横飞硬碰硬的打法一决胜负,而最后一场戏里坦克分队的牺牲也显得有些刻意了,但这都是为了提升本片的视觉效果和官能刺激,因此拍成这样,也是能够理解的。
以类型片导演来说,大卫·阿耶算是小众导演一类,他的前作《破坏者》以动作片类型将个人哲学和叙事方法囊括起来,虽然突出了个人风格,但在口碑上却不尽如人意,然而在《狂怒》中大卫·阿耶尝试的更多是向主流类型所靠拢,片中的坦克代表和符号化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实和《环太平洋》中一个国家派出一个机甲战士作战没什么分别,其实只要有了娱乐作为基础,大卫·阿耶的作者电影理念才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