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来自网上
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苏轼虚龄十九岁。古代风俗,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即为成人。但规矩应不严格。苏轼何时行的成人仪式不见记载,但当年娶得清神县乡贡进士王方十六岁的女儿王弗为妻,可视为成人礼。弟辙在其娶亲后的第二年,迎娶乡里史姓人家小姐时十八岁。兄弟前后脚完成终身大事,必为父母规划长远的统一安排。男儿成家立业,先成了家,立业才有基础。苏轼的婚姻虽为父母包办,后来也产生脍炙人口的爱情,要令如今困惑于婚姻城堡内外的大男大女艳羡不已了。
人生总是难免悲喜交织。也就轼辙兄弟大喜的二三年前,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三姐八娘嫁给表兄程之才,即母亲程夫人兄长的儿子,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便告去世,享年只十八岁。父洵自是悲愤不已,一口咬定因受姑家的虐待,到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还作自尤诗,悲哀女儿的不幸。轼辙兄弟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竟从此与表兄绝交。我们平心而论,古代医学落后,年轻生命因病夭折也是常有的事。苏轼与表兄的宿怨四十年后贬谪惠州时方化解,或因岁月历练而解悟生死无常的人生哲理。此是后话。
轼辙兄弟生理成人的同时,还伴随着学业的精进,甚至说学术已趋成熟,应该都不过分。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父洵作一篇短文《名二子说》,解释他赋予两个儿子名字的寓意。辙即车轮碾过留在地上的痕迹,轼则为车厢前作为扶手的横木。二者都系于出行之车,作为父亲无疑是期望儿子读万卷书外,还行万里路的。苏辙不是本文的主角,这里不用说辙,轼置于车的正前方,乘车把轼,可助眼界开阔,我们因此解读,老苏是希望天资聪颖的长子,治学处世都高瞻远瞩,或许不算无中生有。
古人治学,直可浓缩为经史二字。苏轼的兴趣显然更偏于史,可以一生数量众多的史论为证。而少年苏轼治史,除得父亲指教外,还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史经臣有过切磋,佩服史经臣的一篇文字《思子台赋》。苏轼为便读书,还曾发奋抄书。有说苏轼《汉书》就抄过三遍。按照明人袁中道的说法,苏轼“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成。”单说抄书,也就一般性的刻苦,因抄书而成大书法家,恐怕从古至今,苏轼都是独一份。
这个时期苏轼的文章学术已达怎样的高度?可以仁宗至和二年二十岁时撰写的《正统论》三篇为证。所谓正统云云,也是古人政治探讨的寻常话题。苏家父子所仰慕的文章大家欧阳修早就有过同题文章。苏轼撰写他的《正统论》前,无疑认真研读过欧阳修的《正统论》。苏轼这篇洋洋洒洒长达二千五百多字的大文章,重要价值在于,在学习借鉴欧阳修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论和政治论。按照苏轼的文章篇目纪年,应该为其最早的论文,如果这就是苏轼的文章起点,大可以说起点即达高点。
二十岁前后的苏轼,远不止写成一篇《正统论》,其暴得大名后,陆续彰显于世的《留侯论》为代表的大量史论文字、指点江山纵论朝纲的大量策略文字,可信都是在家读书的积累,虽然书生议论,至少显出席卷风云的勃勃生气。按古代举子的说法,这些文字都谓之窗稿。凡读书人莫不积有窗稿,只是大多数人的窗稿最终沦入烟尘,不似苏轼得以流传天下罢了。
苏家兄弟习得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冠冕话是要致君尧舜,直白讲就是应举入仕,或者更形象的说法,怀揣美玉企愿售得好价,厩有骏骥盼上大道驰骋。而眉山苏家不只俩儿子是千里驹,老父苏洵也是雄健老马,年过四旬仍一事无成,盼出人头弟的心情或更急过儿子。古代读书人以才学博取功名,除了应举科场之外,广交朋友,投拜名人达官也是一途。交友至少可切磋学问,拜官则可指望提携举荐。要是学问朋友本身就是官员,更是一举两得。老苏向有结交朋友的爱好,轼辙兄弟尚年幼时,就经年与友朋周游天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父序(轼辙兄弟的祖父)五月去世,苏洵犹在江西虔州庐山一带游历,八月闻获凶音才急急回家。如今儿子成人,苏洵出外交友自然带了儿子上路。因此父亲的朋友,诸如史经臣、任师中、雷简夫、张方平等都为苏轼熟习,苏轼的才学也渐得父执们的赏识。
古人君子之交,不仅论文章学术,也看道德人格。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随父洵至雅州,谒见雅州知州雷简夫。简夫称父洵有王佐之才,撰书荐于益州知州张方平,以及欧阳修、韩琦等当朝重臣。轼辙兄弟成名之后,于雷简夫却只字不提,不是兄弟俩忘恩负义,而是发现简夫德行有亏,都不好意思再认这个朋友。而于张方平,轼辙兄弟自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随父洵奔赴京师,过成都拜谒相知起,就示若人生导师,私交密切,终身礼敬有加。
这里略说张方平。其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年长苏轼三十岁,自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步入仕途,从政履历丰富,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十一月,以户部侍郎到知益州任,为苏家父子两年之后的拜谒提供了机会。而打从相识,方平就对轼辙兄弟分外赞赏,视若国士。总其苏轼一生,除了科场恩师欧阳修外,通俗话说,张方平就要算最重要的贵人了。但方平虽对轼辙兄弟提携照顾很多,苏轼对其执门生礼,却坚决谢绝。如此人格风范,应该也是赢得苏轼敬重的重要原因。
苏家父子成都拜谒张方平的一个重要收获,便是在出蜀之际,获得方平写给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荐书。父子三人这趟于闰三月上旬开启的赴京之旅,虽然发成都而过剑门,走的崎岖旱路,可信春和景明,人的心情也极好。一路经凤翔府郿县横渠镇,游崇寿院,经扶风,过长安,经华清宫,出关中。进入四月,尽管遭遇六塔河决,路上时有险阻,依然打马前行,进入河南,坐骑竟累死于二陵至渑池的路上。中途停歇于奉闲僧舍,为后来重过赋诗怀旧留下由头。
此时的轼辙兄弟未获功名,照说应该一门心思都在科考,无暇赏花攀柳的。但路过洛阳时,有说苏轼填过一首一斛珠,文字不多,兹录如次: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如果坐实,要算其最早的词作了,或也可见青年苏轼的文艺才情。
仁宗嘉佑元年五月(公元1056年),父子三人抵达帝京,就是今天的开封,下榻兴国寺浴室老僧德香院。父洵继续出外交友,投书欧阳修,并上所著洪范论等文字,得到欧阳修的称赏,轼辙兄弟则留在僧舍准备考试。本年八月,张方平由益州抵京出任三司使,还向苏洵了解兄弟俩的学业。兄弟俩的学业很快便得初步验证。就在这月,两人应开封府举办的解试双双中举。考中举人,才有进一步考取进士的资格。同科得解的林希、胡宗愈、袁縠等人,后来与苏轼交往甚多。
苏轼与弟辙在京师继续潜心读书,于公羊、谷梁、左氏三传等经学典籍很下一些稽考功夫。仁宗嘉佑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正月,朝廷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也就是主管本年进士考试,辅佐欧阳修的有王珪、韩绛、梅挚、范镇等一干重臣。就在本月,苏轼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以巧于用典和论辩犀利的雄健文风,大得欧阳修等人赏识,传说欧阳修本来欲取为第一的,担心其为弟子曾巩所作,为着避嫌才取了第二。不管传说是否属实,这篇引起朝野轰动的文字,说是苏轼敲开仕途之门的第一块刚猛砖头,则是无疑的。
礼部省试不只一篇论文,或也好似时下高考,语文之外还有政经史地理化等科,本届考试,考生还作了《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五篇杂策,作了《丰年有高廪》的五言诗,苏轼自然都不在话下,经学类的春秋对义还拿了第一。通过礼部省试,照说已算被录取,但还没完,礼部认可的考生又经奏名朝廷,于三月五日在崇政殿,接受仁宗皇帝主持的御前考试,考题除诗赋之外,还有题为《重巽以申命论》的论文。终于三月十一日,仁宗诏赐进士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轼辙兄弟皆名登金榜,一举实现从乡间书生向朝廷命官的华丽转身。
后人历数古代科场的出人头弟者,或许都视苏轼为状元级的成功,但事实是,苏轼参加的几次考试都没拿到第一,倘说正月礼部省试屈居第二可咎于欧阳修的谨慎,上年八月的开封府解试,也只得个第二,第一名为袁縠所得,而本年三月的殿试,拿第一的是一位姓章名衡的福建人。只不过这二人的后来发展略逊于苏轼,章衡虽也做过知州,不似苏轼做到皇帝近臣的翰林学士,袁縠则在苏轼出守杭州时,刚做到其属下通判的位置,可知科场功名与宦海沉浮都是难以预料的事。
另外,我们一般也觉轼辙兄弟同时高中堪为稀罕荣耀,但就在这一年,与轼辙兄弟同登金榜的幸运儿中,除了曾巩和曾布、林希和林旦两组兄弟,还有章惇和章衡一对叔侄,这数人照说同样与轼辙兄弟堪作美谈,何以少有人谈,至少不及轼辙兄弟令人乐谈,这就是苏轼名头震荡时空的放大效应了。
接下来,轼辙兄弟的忙碌真如唐人孟郊诗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面出席朝廷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琼林苑宴,与同年相好觥筹交错,联络感情,这边刚与蒋之奇相约卜居阳羡,那边又与晁端彦欢言定交;一面做足谦恭姿态,感恩朝廷一干重臣的赏识提携。相继作书谢欧阳修,谢梅挚,谢范镇,谢梅尧臣,谢韩琦,作启谢王珪,谢韩绛,谢秋赋试官。对于欧阳修、韩琦、富弼三位重量级人物,除了恭呈书启之外,还更登门致谢。凡此种种交际,不只是官场礼仪的逢场作戏,更有着意长远经营人脉的意味,当然,这也是从古至今千篇一律的官场况味。
正当轼辙兄弟在京弹冠相庆之际,四月七日,母亲程夫人在眉山家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距轼辙兄弟三月十一日高中还不到三十天,即便即刻令人返乡报捷,恐都还未赶到,老夫人极可能并未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而设想家里的报丧人即刻从眉山出发,或也可能五月内抵达京师。依照古代孝仪,官员为亡父亡母守孝的所谓丁忧,从获知凶信算起为二十七个月,轼辙兄弟除丧在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八月,据此推算,父子三人闻讣奔丧回家,似可定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五月下旬。
按照古代孝道礼仪,官员丁忧期间禁忌颇多,今天的通俗话说就是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诸如不得作诗词歌赋等文艺性文字,夫妻不得同床合欢等。于前者,倒是可以这二三年不见苏轼写有只言片语为证,于后者,苏轼的长子苏迈生于嘉佑四年这个事实,则不免令人有点生疑。这里无意指责苏轼守孝期间出轨,宁愿想象古人所谓孝履规矩,其实允许变通,以为方是正常人性。
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轼辙兄弟结束丁忧两月之后,即随父洵再次离开眉州奔赴汴京。两年多前是为赶考,如今只为做官,因此兄弟俩都携了妻室,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苏迈也带在身边。时令虽已秋风萧瑟,这回出蜀乘船,顺风满帆沿江而下,可信比两年前的春季出行还满面春风。此行之初的十月十三日,苏轼作有《初发嘉州》一诗,首四句为:“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据此可以想见父子三人豪情满满一往无前的气概。
父子三人这趟江行出蜀之旅,大约十月四五日告别眉州,六七日到的嘉州。嘉州即今日乐山。在此逗留数日,游览胜景、访问过猛士和逸民,书简致意过友朋之后,十三日离开嘉州,过犍为,题咏过王齐愈和王齐万兄弟的万书楼;过宜宾,夜泊牛口;过戎州,留题寿昌院;过淯井盐,得蛮布弓衣所织的梅尧臣春雪诗。二十日左右,泊南井口,过合江县安乐山,过渝州、涪州,经明月峡,至忠州丰都县。入十一月,至忠州境内,题屈原塔、严颜碑、望夫台;过万州武宁县木栃观。过夔州,题八阵碛、诸葛盐井、白帝庙、永安宫;发瞿塘,入峡,过巫山,经神女庙,过巴东。过秭归,题昭君庙,因风雪曾阻于新滩;过黄牛峡,题黄牛庙,游虾蟇背。然后出峡,游三游洞。过峡州,题清溪寺、甘泉寺、欧阳修至喜堂。十二月八日,抵达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即今天宜昌。
这两个月来,身与江涛相搏,眼观两岸风物,最宜激发诗情,因此三人一路作诗唱和,真个其乐融融。只看苏轼,即作得五言古诗27首、七言古诗10首、五言律诗1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3首,共计45首。另外还有滟滪堆赋和屈原庙赋两篇文赋。较之两年多前的陆行出蜀不作一诗,已以文章高手名动天下的苏轼,至此方显诗人本色。
父子三人在江陵登岸歇息,直到岁末辞旧迎新。在这期间,三人的江行诗文集为三十篇,题为南行前集,由苏轼作序。然后嘉佑五年正月五日,三人自江陵北上陆行直向京师。一路上观息壤,吊渚宫,过荆门军,题惠泉。发浰阳,渡汉水;至襄阳,题砚山,怀羊祜;题万山;至隆中,访诸葛亮故里。过唐州,赞唐守赵尚宽善政。至叶县,题双凫观。至襄阳颖桥,题颖大夫庙。过昆阳,吊刘秀与王莽作战的古战场。二月上旬抵许州,即今日许昌,结识了许州签判范纯仁,其为前朝名臣范仲淹的次子。然后过尉氏,登阮籍啸台,吊朱亥墓。终于二月十五日抵达汴京。
陆行一个多月,三人继续写诗作文。苏轼共作得五七言诗32首,词1首,文赋1篇(昆阳城赋)。三人作品照例编辑成集,题为南行后集,作序的任务则改成苏辙。兄弟如此分工,可信一定是父亲苏洵的安排。
综览苏轼一路所作的七十多首诗,放在一生两千七百多首的诗歌长河中看,虽然少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个别笔力还略显稚嫩,但其取材若非观景心得,便是吊古感慨,不似后来大量与人唱和的被动写作。自然也是条件所限,想要应酬唱和身边也只有父洵弟辙二人。虽以苏轼的才能,被动应酬也能写出好诗,还是基于创作冲动的主动写作更也价值,这应该也是苏轼这个时期诗歌的可贵之处。
父子三人重回汴京后,不同于上回寓居佛门庙宇,而是在京师西岗租赁一处宅子安顿下来,两年多前就已拉开序幕的宦海生涯自此正式开启。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三日
苏轼生平(出蜀)
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苏轼虚龄十九岁。古代风俗,男子满二十岁,女子满十五岁,即为成人。但规矩应不严格。苏轼何时行的成人仪式不见记载,但当年娶得清神县乡贡进士王方十六岁的女儿王弗为妻,可视为成人礼。弟辙在其娶亲后的第二年,迎娶乡里史姓人家小姐时十八岁。兄弟前后脚完成终身大事,必为父母规划长远的统一安排。男儿成家立业,先成了家,立业才有基础。苏轼的婚姻虽为父母包办,后来也产生脍炙人口的爱情,要令如今困惑于婚姻城堡内外的大男大女艳羡不已了。
人生总是难免悲喜交织。也就轼辙兄弟大喜的二三年前,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三姐八娘嫁给表兄程之才,即母亲程夫人兄长的儿子,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便告去世,享年只十八岁。父洵自是悲愤不已,一口咬定因受姑家的虐待,到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还作自尤诗,悲哀女儿的不幸。轼辙兄弟正是血气方刚的少年,竟从此与表兄绝交。我们平心而论,古代医学落后,年轻生命因病夭折也是常有的事。苏轼与表兄的宿怨四十年后贬谪惠州时方化解,或因岁月历练而解悟生死无常的人生哲理。此是后话。
轼辙兄弟生理成人的同时,还伴随着学业的精进,甚至说学术已趋成熟,应该都不过分。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父洵作一篇短文《名二子说》,解释他赋予两个儿子名字的寓意。辙即车轮碾过留在地上的痕迹,轼则为车厢前作为扶手的横木。二者都系于出行之车,作为父亲无疑是期望儿子读万卷书外,还行万里路的。苏辙不是本文的主角,这里不用说辙,轼置于车的正前方,乘车把轼,可助眼界开阔,我们因此解读,老苏是希望天资聪颖的长子,治学处世都高瞻远瞩,或许不算无中生有。
古人治学,直可浓缩为经史二字。苏轼的兴趣显然更偏于史,可以一生数量众多的史论为证。而少年苏轼治史,除得父亲指教外,还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史经臣有过切磋,佩服史经臣的一篇文字《思子台赋》。苏轼为便读书,还曾发奋抄书。有说苏轼《汉书》就抄过三遍。按照明人袁中道的说法,苏轼“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书法遂成。”单说抄书,也就一般性的刻苦,因抄书而成大书法家,恐怕从古至今,苏轼都是独一份。
这个时期苏轼的文章学术已达怎样的高度?可以仁宗至和二年二十岁时撰写的《正统论》三篇为证。所谓正统云云,也是古人政治探讨的寻常话题。苏家父子所仰慕的文章大家欧阳修早就有过同题文章。苏轼撰写他的《正统论》前,无疑认真研读过欧阳修的《正统论》。苏轼这篇洋洋洒洒长达二千五百多字的大文章,重要价值在于,在学习借鉴欧阳修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论和政治论。按照苏轼的文章篇目纪年,应该为其最早的论文,如果这就是苏轼的文章起点,大可以说起点即达高点。
二十岁前后的苏轼,远不止写成一篇《正统论》,其暴得大名后,陆续彰显于世的《留侯论》为代表的大量史论文字、指点江山纵论朝纲的大量策略文字,可信都是在家读书的积累,虽然书生议论,至少显出席卷风云的勃勃生气。按古代举子的说法,这些文字都谓之窗稿。凡读书人莫不积有窗稿,只是大多数人的窗稿最终沦入烟尘,不似苏轼得以流传天下罢了。
苏家兄弟习得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冠冕话是要致君尧舜,直白讲就是应举入仕,或者更形象的说法,怀揣美玉企愿售得好价,厩有骏骥盼上大道驰骋。而眉山苏家不只俩儿子是千里驹,老父苏洵也是雄健老马,年过四旬仍一事无成,盼出人头弟的心情或更急过儿子。古代读书人以才学博取功名,除了应举科场之外,广交朋友,投拜名人达官也是一途。交友至少可切磋学问,拜官则可指望提携举荐。要是学问朋友本身就是官员,更是一举两得。老苏向有结交朋友的爱好,轼辙兄弟尚年幼时,就经年与友朋周游天下,仁宗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父序(轼辙兄弟的祖父)五月去世,苏洵犹在江西虔州庐山一带游历,八月闻获凶音才急急回家。如今儿子成人,苏洵出外交友自然带了儿子上路。因此父亲的朋友,诸如史经臣、任师中、雷简夫、张方平等都为苏轼熟习,苏轼的才学也渐得父执们的赏识。
古人君子之交,不仅论文章学术,也看道德人格。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随父洵至雅州,谒见雅州知州雷简夫。简夫称父洵有王佐之才,撰书荐于益州知州张方平,以及欧阳修、韩琦等当朝重臣。轼辙兄弟成名之后,于雷简夫却只字不提,不是兄弟俩忘恩负义,而是发现简夫德行有亏,都不好意思再认这个朋友。而于张方平,轼辙兄弟自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随父洵奔赴京师,过成都拜谒相知起,就示若人生导师,私交密切,终身礼敬有加。
这里略说张方平。其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年长苏轼三十岁,自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步入仕途,从政履历丰富,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十一月,以户部侍郎到知益州任,为苏家父子两年之后的拜谒提供了机会。而打从相识,方平就对轼辙兄弟分外赞赏,视若国士。总其苏轼一生,除了科场恩师欧阳修外,通俗话说,张方平就要算最重要的贵人了。但方平虽对轼辙兄弟提携照顾很多,苏轼对其执门生礼,却坚决谢绝。如此人格风范,应该也是赢得苏轼敬重的重要原因。
苏家父子成都拜谒张方平的一个重要收获,便是在出蜀之际,获得方平写给一代文宗欧阳修的荐书。父子三人这趟于闰三月上旬开启的赴京之旅,虽然发成都而过剑门,走的崎岖旱路,可信春和景明,人的心情也极好。一路经凤翔府郿县横渠镇,游崇寿院,经扶风,过长安,经华清宫,出关中。进入四月,尽管遭遇六塔河决,路上时有险阻,依然打马前行,进入河南,坐骑竟累死于二陵至渑池的路上。中途停歇于奉闲僧舍,为后来重过赋诗怀旧留下由头。
此时的轼辙兄弟未获功名,照说应该一门心思都在科考,无暇赏花攀柳的。但路过洛阳时,有说苏轼填过一首一斛珠,文字不多,兹录如次:洛城春晚,垂杨乱掩红楼半。小池轻浪纹如篆。独下花前,曾醉离歌宴。自惜风流云雨散。关山有限情无限。待君重见寻芳伴。如果坐实,要算其最早的词作了,或也可见青年苏轼的文艺才情。
仁宗嘉佑元年五月(公元1056年),父子三人抵达帝京,就是今天的开封,下榻兴国寺浴室老僧德香院。父洵继续出外交友,投书欧阳修,并上所著洪范论等文字,得到欧阳修的称赏,轼辙兄弟则留在僧舍准备考试。本年八月,张方平由益州抵京出任三司使,还向苏洵了解兄弟俩的学业。兄弟俩的学业很快便得初步验证。就在这月,两人应开封府举办的解试双双中举。考中举人,才有进一步考取进士的资格。同科得解的林希、胡宗愈、袁縠等人,后来与苏轼交往甚多。
苏轼与弟辙在京师继续潜心读书,于公羊、谷梁、左氏三传等经学典籍很下一些稽考功夫。仁宗嘉佑二年(丁酉)公元1057年正月,朝廷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也就是主管本年进士考试,辅佐欧阳修的有王珪、韩绛、梅挚、范镇等一干重臣。就在本月,苏轼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以巧于用典和论辩犀利的雄健文风,大得欧阳修等人赏识,传说欧阳修本来欲取为第一的,担心其为弟子曾巩所作,为着避嫌才取了第二。不管传说是否属实,这篇引起朝野轰动的文字,说是苏轼敲开仕途之门的第一块刚猛砖头,则是无疑的。
礼部省试不只一篇论文,或也好似时下高考,语文之外还有政经史地理化等科,本届考试,考生还作了《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五篇杂策,作了《丰年有高廪》的五言诗,苏轼自然都不在话下,经学类的春秋对义还拿了第一。通过礼部省试,照说已算被录取,但还没完,礼部认可的考生又经奏名朝廷,于三月五日在崇政殿,接受仁宗皇帝主持的御前考试,考题除诗赋之外,还有题为《重巽以申命论》的论文。终于三月十一日,仁宗诏赐进士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轼辙兄弟皆名登金榜,一举实现从乡间书生向朝廷命官的华丽转身。
后人历数古代科场的出人头弟者,或许都视苏轼为状元级的成功,但事实是,苏轼参加的几次考试都没拿到第一,倘说正月礼部省试屈居第二可咎于欧阳修的谨慎,上年八月的开封府解试,也只得个第二,第一名为袁縠所得,而本年三月的殿试,拿第一的是一位姓章名衡的福建人。只不过这二人的后来发展略逊于苏轼,章衡虽也做过知州,不似苏轼做到皇帝近臣的翰林学士,袁縠则在苏轼出守杭州时,刚做到其属下通判的位置,可知科场功名与宦海沉浮都是难以预料的事。
另外,我们一般也觉轼辙兄弟同时高中堪为稀罕荣耀,但就在这一年,与轼辙兄弟同登金榜的幸运儿中,除了曾巩和曾布、林希和林旦两组兄弟,还有章惇和章衡一对叔侄,这数人照说同样与轼辙兄弟堪作美谈,何以少有人谈,至少不及轼辙兄弟令人乐谈,这就是苏轼名头震荡时空的放大效应了。
接下来,轼辙兄弟的忙碌真如唐人孟郊诗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面出席朝廷为新科进士举办的琼林苑宴,与同年相好觥筹交错,联络感情,这边刚与蒋之奇相约卜居阳羡,那边又与晁端彦欢言定交;一面做足谦恭姿态,感恩朝廷一干重臣的赏识提携。相继作书谢欧阳修,谢梅挚,谢范镇,谢梅尧臣,谢韩琦,作启谢王珪,谢韩绛,谢秋赋试官。对于欧阳修、韩琦、富弼三位重量级人物,除了恭呈书启之外,还更登门致谢。凡此种种交际,不只是官场礼仪的逢场作戏,更有着意长远经营人脉的意味,当然,这也是从古至今千篇一律的官场况味。
正当轼辙兄弟在京弹冠相庆之际,四月七日,母亲程夫人在眉山家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距轼辙兄弟三月十一日高中还不到三十天,即便即刻令人返乡报捷,恐都还未赶到,老夫人极可能并未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而设想家里的报丧人即刻从眉山出发,或也可能五月内抵达京师。依照古代孝仪,官员为亡父亡母守孝的所谓丁忧,从获知凶信算起为二十七个月,轼辙兄弟除丧在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八月,据此推算,父子三人闻讣奔丧回家,似可定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五月下旬。
按照古代孝道礼仪,官员丁忧期间禁忌颇多,今天的通俗话说就是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诸如不得作诗词歌赋等文艺性文字,夫妻不得同床合欢等。于前者,倒是可以这二三年不见苏轼写有只言片语为证,于后者,苏轼的长子苏迈生于嘉佑四年这个事实,则不免令人有点生疑。这里无意指责苏轼守孝期间出轨,宁愿想象古人所谓孝履规矩,其实允许变通,以为方是正常人性。
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轼辙兄弟结束丁忧两月之后,即随父洵再次离开眉州奔赴汴京。两年多前是为赶考,如今只为做官,因此兄弟俩都携了妻室,还在襁褓中的儿子苏迈也带在身边。时令虽已秋风萧瑟,这回出蜀乘船,顺风满帆沿江而下,可信比两年前的春季出行还满面春风。此行之初的十月十三日,苏轼作有《初发嘉州》一诗,首四句为:“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据此可以想见父子三人豪情满满一往无前的气概。
父子三人这趟江行出蜀之旅,大约十月四五日告别眉州,六七日到的嘉州。嘉州即今日乐山。在此逗留数日,游览胜景、访问过猛士和逸民,书简致意过友朋之后,十三日离开嘉州,过犍为,题咏过王齐愈和王齐万兄弟的万书楼;过宜宾,夜泊牛口;过戎州,留题寿昌院;过淯井盐,得蛮布弓衣所织的梅尧臣春雪诗。二十日左右,泊南井口,过合江县安乐山,过渝州、涪州,经明月峡,至忠州丰都县。入十一月,至忠州境内,题屈原塔、严颜碑、望夫台;过万州武宁县木栃观。过夔州,题八阵碛、诸葛盐井、白帝庙、永安宫;发瞿塘,入峡,过巫山,经神女庙,过巴东。过秭归,题昭君庙,因风雪曾阻于新滩;过黄牛峡,题黄牛庙,游虾蟇背。然后出峡,游三游洞。过峡州,题清溪寺、甘泉寺、欧阳修至喜堂。十二月八日,抵达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中的江陵,即今天宜昌。
这两个月来,身与江涛相搏,眼观两岸风物,最宜激发诗情,因此三人一路作诗唱和,真个其乐融融。只看苏轼,即作得五言古诗27首、七言古诗10首、五言律诗1首,七言律诗2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3首,共计45首。另外还有滟滪堆赋和屈原庙赋两篇文赋。较之两年多前的陆行出蜀不作一诗,已以文章高手名动天下的苏轼,至此方显诗人本色。
父子三人在江陵登岸歇息,直到岁末辞旧迎新。在这期间,三人的江行诗文集为三十篇,题为南行前集,由苏轼作序。然后嘉佑五年正月五日,三人自江陵北上陆行直向京师。一路上观息壤,吊渚宫,过荆门军,题惠泉。发浰阳,渡汉水;至襄阳,题砚山,怀羊祜;题万山;至隆中,访诸葛亮故里。过唐州,赞唐守赵尚宽善政。至叶县,题双凫观。至襄阳颖桥,题颖大夫庙。过昆阳,吊刘秀与王莽作战的古战场。二月上旬抵许州,即今日许昌,结识了许州签判范纯仁,其为前朝名臣范仲淹的次子。然后过尉氏,登阮籍啸台,吊朱亥墓。终于二月十五日抵达汴京。
陆行一个多月,三人继续写诗作文。苏轼共作得五七言诗32首,词1首,文赋1篇(昆阳城赋)。三人作品照例编辑成集,题为南行后集,作序的任务则改成苏辙。兄弟如此分工,可信一定是父亲苏洵的安排。
综览苏轼一路所作的七十多首诗,放在一生两千七百多首的诗歌长河中看,虽然少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个别笔力还略显稚嫩,但其取材若非观景心得,便是吊古感慨,不似后来大量与人唱和的被动写作。自然也是条件所限,想要应酬唱和身边也只有父洵弟辙二人。虽以苏轼的才能,被动应酬也能写出好诗,还是基于创作冲动的主动写作更也价值,这应该也是苏轼这个时期诗歌的可贵之处。
父子三人重回汴京后,不同于上回寓居佛门庙宇,而是在京师西岗租赁一处宅子安顿下来,两年多前就已拉开序幕的宦海生涯自此正式开启。
二〇二三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