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智慧Ⅱ》——“心主神明”的病
(2015-09-10 12:27:00)分类: 中医占星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Ⅱ》——“心主神明”的病
作者: 曲黎敏
心是藏神的,在中醫裡,“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的病,一般來講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認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臟的問題,但是中醫有不同的看法,中醫裡有一句話,叫做“心之官為思”, 實際上心所表現出來的官能,是用於思索的,如果人們大腦昏沉、思慮不清,就說明心氣不足。如果神明特別清爽,就說明心氣特別強大,心的輸布功能也會特別強大。
在“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經常會涉及另外兩條經脈,一條是胃經,一條是腎經。
胃經之脈如果得病,會出現好幾個象,一個是“病至則惡人與火”。“惡”是討厭,人會有一種心理疾患,就是特別討厭生人,所有的人都不願意見。這個人還會畏於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嚴重到影響“心主神明”這個層面,這個人就會很怕亮的東西,會有“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的象,願意自己在屋子裡待著,把門關得很嚴,窗簾也得拉上,讓屋子裡保持著昏暗,這樣他才覺得安全。還有一個像,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即聽到響動就很恐懼,這是胃經的虛證,也會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實證會造成人“甚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人肚子裡老是“咕嚕咕嚕”亂叫,然後腹部脹痛。
那麼胃經為什麼會和“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產生關聯?其實,在《黃帝內經》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如環無端”,就是經脈彼此之間都是有聯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經有一條線,胃經走的時候,自然就和心經聯系上了,它們彼此之間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胃經的病,也會造成心的疾病。
心氣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元氣大傷,而元氣藏於腎,所以腎經如果出現病變,首先會出現“目如無所見”的像,好像什麼都看不見了,總是一種恍惚狀態;其次,會出現“心如懸”的像,心老是懸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懸若飢狀”,就好像飢餓一樣,心裡慌慌的,可是“飢又不欲食”,餓了也不太想吃東西,總是心慌,手腳冰涼,就像人低血糖時的症狀。還會“氣不足則善恐”,如果腎氣不足,人特別容易恐懼,叫做“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心裡總是慌慌的,總覺得後面有人想抓自己。這些都是屬於腎經的病變。
這兩種病變,都涉及一個層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問題。現代人的壓力比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來越多,這一方面和社會背景、工作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習性有關。一個人如果不好好養生,老處在一種過度消耗自己元氣的境地,就會對胃和腎造成傷害。工作壓力大,人就會出現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會很多;如果胃寒過重,整個胃經不通,人就會形成抑郁,最後就發展成狂證,會有點瘋狂。這些病症現在一般歸屬精神病這個層面,但是中醫認為歸根結底還在於胃和腎的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人遇到這種病,一般會去找心理醫生,先通過心理輔導來治療。但是中醫就認為要先在生理上解決,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腎寒去掉,有可能經脈通暢以後,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這是“心主神明”的層面,人的心氣如果特別足,神明就會昌明;如果心氣大傷,腎氣大傷,或者胃氣衰敗,神明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作者: 曲黎敏
心是藏神的,在中醫裡,“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的病,一般來講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認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臟的問題,但是中醫有不同的看法,中醫裡有一句話,叫做“心之官為思”, 實際上心所表現出來的官能,是用於思索的,如果人們大腦昏沉、思慮不清,就說明心氣不足。如果神明特別清爽,就說明心氣特別強大,心的輸布功能也會特別強大。
在“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經常會涉及另外兩條經脈,一條是胃經,一條是腎經。
胃經之脈如果得病,會出現好幾個象,一個是“病至則惡人與火”。“惡”是討厭,人會有一種心理疾患,就是特別討厭生人,所有的人都不願意見。這個人還會畏於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嚴重到影響“心主神明”這個層面,這個人就會很怕亮的東西,會有“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的象,願意自己在屋子裡待著,把門關得很嚴,窗簾也得拉上,讓屋子裡保持著昏暗,這樣他才覺得安全。還有一個像,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即聽到響動就很恐懼,這是胃經的虛證,也會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實證會造成人“甚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人肚子裡老是“咕嚕咕嚕”亂叫,然後腹部脹痛。
那麼胃經為什麼會和“心主神明”這個層面產生關聯?其實,在《黃帝內經》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如環無端”,就是經脈彼此之間都是有聯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經有一條線,胃經走的時候,自然就和心經聯系上了,它們彼此之間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胃經的病,也會造成心的疾病。
心氣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元氣大傷,而元氣藏於腎,所以腎經如果出現病變,首先會出現“目如無所見”的像,好像什麼都看不見了,總是一種恍惚狀態;其次,會出現“心如懸”的像,心老是懸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懸若飢狀”,就好像飢餓一樣,心裡慌慌的,可是“飢又不欲食”,餓了也不太想吃東西,總是心慌,手腳冰涼,就像人低血糖時的症狀。還會“氣不足則善恐”,如果腎氣不足,人特別容易恐懼,叫做“心惕惕如人將捕之”,心裡總是慌慌的,總覺得後面有人想抓自己。這些都是屬於腎經的病變。
這兩種病變,都涉及一個層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問題。現代人的壓力比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來越多,這一方面和社會背景、工作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習性有關。一個人如果不好好養生,老處在一種過度消耗自己元氣的境地,就會對胃和腎造成傷害。工作壓力大,人就會出現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會很多;如果胃寒過重,整個胃經不通,人就會形成抑郁,最後就發展成狂證,會有點瘋狂。這些病症現在一般歸屬精神病這個層面,但是中醫認為歸根結底還在於胃和腎的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西方人遇到這種病,一般會去找心理醫生,先通過心理輔導來治療。但是中醫就認為要先在生理上解決,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腎寒去掉,有可能經脈通暢以後,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這是“心主神明”的層面,人的心氣如果特別足,神明就會昌明;如果心氣大傷,腎氣大傷,或者胃氣衰敗,神明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前一篇:子時是一陽生,午時是一陰生
后一篇: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