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教育学资料(4)

(2009-06-12 08:06:56)
标签:

教育

分类: 知识储存

第三章        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  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   ⑵    )观点。①教育万能论          ②遗传决定论        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  ⑶  )观点。①二因素论   ② 遗传决定论        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  ⑶  )的结论。

①洛克        ②华生         ③ 皮亚杰       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  ⑷  )的理论。①柏拉图     ②华生     ③皮亚杰     ④杜威

5、(   ⑷   )是儿童发展的源泉。①儿童的集体活动   ②主题班会活动    ③主题队会活动    ④儿童主体的活动

6、(   ⑵  )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①皮亚杰      ②杜威

四、判断

1、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   

2、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   

3、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映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    

4、顺序性是指在儿童的发展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   

5、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    

6、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7、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   )8、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以学生客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     

9、根据儿童发展不平衡特点可采用“勤能补拙”的方法。(   ×   

10、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性时才能真正实现。(   ×   

11、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师的教育艺术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    ×   

12、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证。(     √    

13、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    

五、简答题

1、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谈谈你的看法。

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2、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试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4、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题性?

由于在不同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为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⑴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⑵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六、实例分析

1、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