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
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③ )。 ①感觉 ②知觉 ③思维
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于心理生活具有特殊意义的是( ① )。 ①额叶 ②顶叶 ③枕叶
3.条件反射受( ②)控制。 ①皮下中枢 ②皮层 ③皮层和皮下中枢共同
4.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① )。 ①脑 ②客观现实 ③实践活动
5."谈虎色变"属于( ② )。 ①无条件反射 ②条件反射 ③既是无条件反射又是条件反射
6.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① )①反映 ②反应 ③反射 ④反馈
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心理( ④ )①是脑的机能 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④具有主观能动性
8、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想象力,这是运用( ④ )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问卷法 ④产品分析法
9、请给以下⑴—⑺题的心理现象进行选择属于什么反射:
⑴“异物入气管引起打喷嚏”属于( ① )
⑵“谈虎色变”属于( ③ )
⑶“望梅止渴”属于( ② )
⑷“谈梅生津”属于( ③ )
⑸“把香喷喷的炒肉丝放进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 ① )
⑹“进了食堂餐厅,看见案台上放着炒肉丝,闻到了喷喷的香味,口中分泌了唾液”属于(②
)
⑺“画饼充饥腹更饥”属于( ③ )
①无条件反射 ②具体信号类条件反射 ③抽象信号类的条件反射 ④既是条件反射又是无条件反射
二、判断
1、.( ╳
).高级神经中枢指的是大脑皮质。
2.、(√
)大脑左半球是抽象思维和言语优势的半球,而大脑的右半球则是形象思维和空间知觉优势的半球。
3.、( ╳ )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说明只要外界有刺激,人就会作出一定的反映。
4.、(√
)如果将新生儿置于一个完全缺乏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的环境中喂养长大,他就不会有人的心理。
5、(√
)大脑皮层是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的管理者和调节者。
6、(√
).条件反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7、(√
).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反映。
8.、(╳ )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窥测别人在想什么。
9、( ╳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一定有人的心理。
三、问答: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人的心理的产生既依赖于客观的条件,又依赖于主观的条件,心理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客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讲,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和作用于人脑,脑本身是不会产生心理的;主观条件是从心理反映形式来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反映总是由一定的人进行的。一定的反映者由于已经形成的主观世界,包括人的态度、观点、知识、经验和心理状态等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其反映也会不尽相同。所以,归根到底,人的心理是主客观条件对立统一的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四、实例分析
1、两个人观察同一棵树,植物学家首先获得的是关于树种、树龄及树的生长环境方面的知识,而画家获得的是关于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形状、疏密、大小等方面的印象。
答:这一事例说明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一方面反映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另一方面也反映着个人对现实的关系和态度,并且还受到个人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刻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是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婴儿时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虽然具有人脑的特征和人体的外型,但不会说话,不会劳动,只会像狼一样的爬行、嚎叫和吃生肉。请用有关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这一事例说明虽然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但人脑并不会自发地产生心理,心理现象不是头脑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源泉,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狼孩”没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之中,就没有社会活动的存在,没有社会规范的存在,没有社会交往的存在,其心理就不能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和锻炼,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的心理。
3、一个人一次被蛇咬,以后在一次走夜路时,看到路边的草绳,就毛骨悚然,不敢前进。请分析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现象。
答:这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某种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反射。因为一次被蛇咬了,产生了很深的映象,“蛇”对人便产生了条件刺激,乃至像“蛇”样的东西如“草绳”等之类,也会误认为是“蛇”,引起条件反射,产生毛骨悚然的反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