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二)

(2022-04-20 10:41:42)
标签:

杂谈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罪与罚

俄罗斯文学

分类: 读书
       生命的尽头如果不是宗教还能在哪里?爱?陀翁的爱更多是一种怜悯,但这种怜悯建立在独立和尊重之上,而非高高在上的施舍,只有经历过苦难或者身处苦难中的人才能对此有深刻的认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和格露莘卡的第一次对话,宛如《白痴》中梅诗金公爵和娜斯塔霞的初次会面,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爱的种子,而生根发芽出生命的力量。越是卑微痛苦的人越需要这样的爱的种子。因为这是他们唯一能够拥有的活下去的理由。而对于上层社会的人,那些远离苦难的人们呢?他们生活在另一种维度里,像《白痴》中梅诗金公爵所感慨的那般,他们的世界看起来是如此彬彬有礼、高尚而美好,全然不似人们所传言的那样不堪。这些上层社会的人生活在另一种生活真相中。在《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中,瓦尔科夫斯基公爵可以毫无羞耻和顾忌的袒露自己的欲望和卑劣,就是因为他看清,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就越利己。生活的本质就是交易。我不愿意说那是生活唯一的真相,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恰是如此。这些上层社会的人们的生活或许才更像生命的本质,一切都是为了欲望的满足。他们可以为了欲望的满足而肆意伤害与侮辱其他人,自我矮化成十足的兽性。在他们的世界里,爱也许是最不重要的,唯有不断的攫取才是目的,自己攫取不够,还要去生更多地孩子来延续这种攫取。
       爱只能诞生在苦难之中。一旦人类开始远离苦难,就只会剩下欲望。没有人愿意待在苦难里,所以爱便成了被嘲弄和伤害的借口。而很多时候也恰恰正是爱在制造出更多的不公平和痛苦。尤其对于那些少爱缺爱的人来说,爱会让人不自觉的自我矮化,以卑微之姿去祈求怜爱。这些把取悦与讨好当成了爱的人,不但在卑贱中委屈自己,甚至会陶醉于这种自我的牺牲。能够让人获得尊重和自由的爱是多么难得啊。陀翁窥见了人类命运的最深处,在无法救赎中活下去。因为一旦脱离了苦难,爱便会随之淡去,欲望会开始膨胀,尊严和自由的价值便会跟着受损。这个矛盾的死结才是一切悲剧的原因。
       伟大的作品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所以无论《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是《红楼梦》,都提出至纯才是对抗这个复杂世界的更好方式。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本来就是极简单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剥去所有的伪装和修饰。
      《卡拉马佐夫兄弟》第十二卷的法庭辩论环节,几乎可以看成《罗生门》混剪《十二怒汉》,一气呵成。文中提到的俄罗斯三驾马车大约便是西方人文精神里最看重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地下室手记》中陀氏一次又一次的强调个体应该不惜任何代价以保持独立的意愿。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矛盾,个体与他人,或者叫个人与集体。着重自我的独立表达,势必就会带来他人或者集体的不便和损害。自我的审视,很多时候会因为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而显得自私而虚伪。但集体的威权又不免会造成对个体的冷漠和倾轧。《死屋手记》中有一段关于权力与惩罚的思考,令我印象深刻。陀翁坚持惩罚不应出自单独的个体,赋予个体惩罚的权力是社会的弊端,会最终导致社会的病态和腐化。但集体就能天然拥有实施惩罚的权利吗?所谓的集体必然也是带有主观性和其所需要维护的群体利益的。那么与这个利益相悖或者无关的个体,是否就可以理所应当的被绞杀和漠视呢?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曾指出社会在通过法律和制度实施惩罚时,其泯灭个体的目的是多么的残忍。我能理解陀翁的这一观点是出自他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看重,这无疑令人肃然起敬。因为坦白讲,我做不到这样。我始终摆脱不了自己的局限与偏见。甚至有时候会不自觉站在施暴者的一方。
       仅就我初读陀氏的感受而言,《鬼》是读的最吃力的。一度处在不知所云的茫然境地,但终于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却突然感到后背发凉。仿佛我就是那个被鬼钻入身体的人,被陀氏逼到墙角无情的揭露着。我当然不至于羞惭到自戕,这或许也是因为我终究还是不愿去摆脱内心深处的鬼,甚至必须要依靠着它才能继续生活下去。啊,这多么可怕啊!也许只有上帝才可以拯救这一切。
     如此便是我初读陀氏的一些感受,零碎不成系统。权作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