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2016-01-21 09:20:51)
标签:

长沙博物馆

保利海归文物

华夏瑰宝

东方佛韵

佛教石造像

分类: 长沙记忆
                           (2015年12月28日)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东方佛韵(上)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作为开馆首展之一,展览了保利艺术博物馆多年来积极抢救和保护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贵文物,相当部分属于精品、绝品或孤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东方佛韵”展出以青州石造像为代表的14尊南北朝佛像。展品集绘画艺术、雕塑技法、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于一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是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佛教石造像,滥觞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际,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以青州石造像为代表的北朝佛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范和地区特色,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成就的第一个高峰。青州佛教石造像,是南北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其佛像身躯或秀骨清瘦,或丰颐圆润;衣服纹饰,或源自士大夫的褒衣博带,或采纳外民族的薄衣贴体;面部表情,或威严、或祥和、或微笑、或思索。青州佛教石造像,并不完全照搬外来样式,而是适应中原地区的审美情趣,并融入了中原地区的独特文化心理。总之,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地区特色、时代风貌、思想的嬗变,交织形成了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丰富多彩的成就,孕育了屹立世界东方的艺术珍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至隋(公元550—617年)

    这尊圆雕菩萨立像保存完好,像上贴金彩绘亦大部分保留,令人称奇。菩萨面露微笑,鼻略短而宽,面容圆浑,使整体容貌如童子一般。右手前举如佛般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提一桃状物。头戴五瓣花冠,冠正中间坐一化生,两侧垂缯带。裸上身,披天衣,项圈宽大分出格饰,中垂一串宝珠。天衣与璎珞华绳相重合,交叉于腹前珠严处。通体雕饰精细,华丽而美观。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这尊佛像,螺髻,面圆颔短,细颈圆肩,斜披袒右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跣足,立于覆莲瓣状石质底座上。佛衣纹阴刻双阴线,贴体下垂,极好地体现出“曹衣出水”的艺术特点。佛的面部、袒裸的右胸、双肩、双手、双足均贴金,袈裟施红彩,领缘等部位则涂以蓝彩。佛曲张的手臂,略显纤细的手指,以及佛下的底座等皆完好无缺,保存尚佳。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至隋(公元550—617年)

    这尊贴金彩绘菩萨立像,石灰石质,圆雕而成,造型端庄华丽、保存较为完整。菩萨头戴饰有宝相花的三尖式宝冠,额上头发梳成四瓣;缯带于冠侧系结下垂,飘挂在臂肘外侧。脸型丰腴适中,耳垂较长,眉弓弯如满月,鼻中隔较窄而鼻翼较宽,唇角上翘,柳叶波曲形的双目作微瞇俯视状,仿佛正在沉思。其右手掌心朝前,手指稍缺,似施无畏印。菩萨头部偏大,颈部细长,服饰华丽繁复,肩上有圆饼形饰物,颈佩联珠华叶纹项圈,中央悬挂三束串珠,手腕戴镯。敷搭肩臂之帔帛与璎珞沿前胸两侧下垂,过膝后作上下两股分别卷搭在左右两肘之上,下股璎瑶连接着一块长命锁状的饰物。菩萨下身穿筒形贴体密褶长裙,腰部裙口外翻,下裾平齐。腹前束挂饰有宝相花的绅带及较窄的绢带,其下端皆缀有串珠,增加了服饰的华丽程度。此像表面残存着不少金箔及朱砂等贴金彩绘痕迹。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贴金彩绘佛三尊造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
   这尊造像为背屏式,正面雕一佛二菩萨像。佛像居中,形体稍大。头部比例较大,顶作高肉髻,面相浑圆。眉眼细长,微睁,作下视状。短鼻,鼻梁挺直。嘴巴较宽,露出笑容,面部表情显得十分慈祥。颈略细,双肩较窄。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式裂裟。双手施禅定印,露右足,结跏趺坐式。面部及身体裸露部分均贴金,现有部分遗存。佛座已残,现仅存座上沿部分,其表面刻有莲瓣纹带。

左右两侧胁侍菩萨形体明显小于主尊佛像,显示着早期一佛二菩萨像的构图特征。两菩萨头后有桃尖形头光,头戴三叶莲花宝冠,素面发髻。菩萨面相方圆,眉眼细长,鼻、嘴宽窄适中,露出微笑。颈下戴桃尖形项圈,双肩下方各饰一圆饼形装饰,下垂一飘带。帔巾宽博,上身斜披僧祇支,下身着裙,腹部系带。左手下垂,手提帔巾;右手上举于右胸前,手握一圆状物。跣足,立于仰莲台上。整个身体向外侧倾斜,面部及身体裸露部分均贴金,似剥落较为严重。

佛像身后为背屏式的舟形背光,背光外缘为单列钩形火焰纹,内为化佛纹带,内缘为九瓣宝装莲瓣。佛身体两侧为三层火焰纹。背屏的背面雕刻龙及千佛像。按其布局,可分为上下五段。上段雕刻双龙相对的形象,下有四行二十三个圆拱形龛,龛内雕立佛及结跏趺坐佛像。这尊背屏式造像具有浓厚的北魏造像艺术风格特点,无论是背屏,还是人物形象,均雕刻得十分精细,尤其是佛像和菩萨像的面部表情刻划生动,细致入微,可以说是这一时期佛教造像中的佳作。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佛立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

这尊圆雕佛立像,仅余上半身,左手及右臂亦残缺,总体而言,保存状况不佳,但面部表情极具艺术感染力,令人为之赞叹。佛低平螺髻,螺纹略小而排列较密。面形圆中见方,五官略小,下颔稍短,弯眉细目,嘴角上翘,略含笑意,表情恬静含蓄。着袒右式偏衫,刻作略显隐起的阶梯形衣纹。凝视佛的双眼,一切浮躁都会随之渐渐远去。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菩萨立像    东魏(公元534—550)

   菩萨自有一颗慈悲的心肠,以引导信徒达到幸福的彼岸。凝视这尊菩萨立像,相信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这尊菩萨头戴蝉珰冠,两侧垂饰宝缯,双肩亦各有一圆饼行饰。身着天衣与密褶裙,披穗状璎珞,格外华美富丽。菩萨脸庞呈圆形且上下略扁,两眼微眯,唇角上翘,双颧外凸,一幅笑容可掬的样子。这是我们目前所见北朝时期笑容最为灿烂的石雕菩萨像之一,与当时常见的端严秀美的菩萨像判然有别,更令人感到亲近。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武定八年张池奴造带背光弥勒像

                   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

    这尊带背光的高雕佛立像,保存完好,仅背光前方最高处及基座前左侧边角处稍残。佛高螺髻,面相圆润,额头宽阔平坦,鼻梁细窄而挺直。双眼表现出向下俯视的神态,结合两嘴角上翘所显露的笑意,使佛的面部洋溢着一种神秘的喜悦之情。佛内着僧祇支,于胸前束结,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两盾部襞褶深凹,显示出衣服材质的厚重。佛右手上举残断,原应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外下伸,作施与愿印。裙下跣露之双足肥厚。全像具有很好的稳定感。佛脚下所踏为一大型圆形莲台,莲瓣双层宝装;身后所倚为一高而细窄的舟形背光。前面满饰与立佛互为组合的浮雕图案,包括:佛之头光,由复瓣莲花、多重同心圆环及缠枝忍冬组成;佛之身光,佛身两边各有一枝向上盛开的莲花,下有大片荷叶。身光之外雕火焰纹,在腾跃的火焰上方中心和两侧,等距离浮雕三尊小化佛。

   立佛下方圆形宝装莲台下接一雕凿平整的长方形基座。座的正前方立面由左至右雕刻发愿造像铭文,共 17 行 49 字:师/僧父母/敬造弥/勒像一/躯愿一/切众生/普同此/福 /大魏武/定八年/四月庚/辰朔□/日丁□/青州□/陵郡□/信县张/池奴为/七世武定八年为东魏孝静帝最后一年,即公元 550 年(当年五月北齐代东魏,改元“天保”)。其四月八日的干支与历书相符。出资人张池奴所属地望“青州乐陵郡阳信县”在《魏书●地形志》中有载。证实这是一件纪年准确、雕造地点清楚的北朝晚期弥勒佛造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标本价值。

   就造像题材而言,弥勒,梵文为 Maitreya,又音译弥帝隶,意译慈氏。佛教中说他是将继承释迦牟尼之后于人间成佛的菩萨,即大乘佛教所说的“未来佛”之一。据《阿含经》、《弥勒下生成佛经》等佛经记载,弥勒是美妙无比的兜率天净土之本尊菩萨,他在兜率天宫昼夜六时说法,使众多“天子”达到觉悟。他还能解答佛法疑难问题,为信徒们“决疑”。弥勒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佛经中说,弥勒一旦成佛,则天下太平,五谷丰收,人皆长寿。在战乱动荡的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向往和平安宁,弥勒佛信仰大为盛行。在弥勒成佛的表现形式上,成佛前的弥勒作菩萨装,头戴冠,身饰璎珞,交脚坐姿;成佛后的弥勒著佛装袈裟,呈立姿、结跏趺坐或双腿下垂的倚坐姿态。北朝后期到隋、唐时期,弥勒佛像基本呈双腿下垂的倚坐式。五代以后则以僧人契此作弥勒再世,演变为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造型,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式佛像。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上)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