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2016-01-22 11:55:51)
标签:

长沙博物馆

保利海归文物

华夏瑰宝

东方佛韵

曹衣出水

分类: 长沙记忆
                            (2015年12月28日)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东方佛韵(下)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思惟菩萨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

   菩萨坐在圆形高座之上,左腿翘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面颊,右手搭在右腿之上。双眼微闭,眼睑下垂,正陷入沉思之中,将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思惟的场面表现得极为真实感人。菩萨头束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摆及足的长裙,跣足。菩萨形体与面相均肥硕丰满,前额宽厚,颊腮圆润,细腰丰臀,两足肥厚,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特点,代表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贴金彩绘佛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这尊圆雕佛立像,除上扬的右手手指有部分残断外,全像保存完好,甚至连莲台亦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佛像作低平肉髻,旋纹螺发。头略大,面圆润如童子。鼻梁高,眉细眼长,微微含笑。所着通肩袈裟,衣薄贴体,隐现躯干,周身不刻衣褶,仅于袖口和下摆处雕刻出几道直边,表示袈裟的形态,雕刻手法极为简洁高超。从像体保存的彩绘痕迹来看,原像的面部和手足皆贴金,袈裟彩绘田相纹。佛像站立于双重莲台座上,神态庄重而平和。
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莲台表现得也颇为细腻,作双层覆莲瓣,每个花瓣尖角向上翘起,中心处的莲芯恰为佛像所立之台,且与佛像连为一体,以榫卯的方式插接于圆形的莲花台座之上。

   佛教经由传统的丝绸之路和东南亚海路传入中国,不仅输入了佛教各部派的经典,而且带来了印度不同艺术风格的佛教造像。从分布于中国新疆到南北各地区的佛教石窟以及出土的佛教造像来看,影响中国佛教艺术的风格样式主要有犍陀罗样式和秣菟罗样式。通常所说的犍陀罗样式,是因早期佛像雕刻品发现于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的犍陀罗而得名,所出土的佛像属于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公元1 ~ 6 世纪)的作品。犍陀罗样式的佛像,一般是以着希腊罗马披风式的袈裟,衣褶厚重而密集,头发自然卷曲呈波浪形,直鼻深目,唇薄颐丰,眉间有凹陷的白毫等为特征,流行于贵霜王朝统治下的西北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约在魏晋时期,它们经由中亚、新疆传入河西地区。今天中国新疆、甘肃、山西境内的早期石窟造像主要接受的是犍陀罗艺术样式的影响。

秣菟罗艺术样式,是指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公元320 ~ 540 年)以秣菟罗地区为中心所形成的佛像样式。笈多王朝在孔雀王朝的废墟上立国,崇奉印度教,兼行佛教和其他宗教,继承了印度本土的文化传统,在其境内大力推行印度本民族的文化。当笈多王朝的盛期,佛教艺术已经脱去了犍陀罗佛像中的外来造型因素,形成了全面体现印度民族审美特色的秣菟罗样式。秣菟罗样式的佛像,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适中,腿部略长,肩胸圆厚,衣薄贴体而显露躯体的起伏结构。身体表面光素,所着袈裟或者不刻衣纹,仅于领口、袖口、下摆等处作些交代,或者贴体浅刻装饰化的衣纹。头部圆面螺法,肉髻低平,眼帘下垂,无凹陷的白毫,双唇略厚,下颔相对较小,颈部刻三道折纹。整体造型简洁而含蓄,神态恬静而典雅,雕刻细腻而精。笈多王朝时确立的印度民族风格的佛教样式,约在公元 5 世纪初流行于印度和南海诸国,并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和扶南国(今柬埔寨)等南海诸国传入中国南方。东晋时著名的求法高僧法显由印度经南海归国,正值印度笈多王朝的盛期,途经印度及南海诸国时,亲身感受到了佛教的盛况,回国时还带来了不少佛经和佛像。中国的汉文史籍中有相当数量的记载,即是有关印度和南海诸国与东晋及南朝通使往来、贡献方物和佛教经像、圣物的内容,秣菟罗样式的佛像通过使臣、僧人和商旅等不同途径浮海传入了中国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突出代表,在于艺术家群体的涌现。曹仲达就是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名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一般说来,中国古代佛教雕塑,主要通过面容的刻划而非形体语言,来体现佛像的神韵。而曹仲达所创的佛像形式,既注重表现佛像面部神情,又较好展现人体特点。所画佛像衣服质料轻薄,紧贴躯体,就像刚刚从水中出来的一样,较好的表现出身体的曲线,故而一面世就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被誉为“曹衣出水”。山东青州地区的北齐佛像的制作便以此为规范,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相当一部分为青州北齐佛像,即属于典型的“曹衣出水”式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佛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该像整体比例协调。佛螺发右旋,发卷较大。面相方圆,眉毛细长而弯曲,双眸微闭,直鼻窄翼,双唇较薄、嘴角微翘,面含笑意,下颔微凸,双耳细长。颈部呈圆柱状,表面光滑。佛双手皆残,从现存遗迹判断,右手原作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前下垂,施与愿印。内着长裙及踝,外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质地柔软轻薄,使身躯轮廓隐现,小腹微突,姿态优美。袈裟表面不雕饰衣纹,仅在领边和下襬边略有折迭;白双肘垂下的袈裟衣边亦无褶襞。佛跣足立于莲座之上,轻纱透体之感颇强。这件薄质衣饰的新型立像,应为中印佛教造型艺术合璧之产物。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佛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这尊圆雕佛立像,螺发,额圆而短,双眼下视,嘴角略上翘,正以慈祥之相俯视众生。佛右臂残缺,左臂下垂,手掌前伸,双手应施无畏、与愿印。佛内着长裙,裙摆下垂至脚面,外披右袒袈裟。衣纹以流畅的凸线表示,其身后右侧的大弧曲线条与左臂上下迭压的衣裙自然连为一体。整体雕刻极为精致细腻,生动感人。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贴金彩绘佛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这尊佛立像,左手个别手指及右臂残缺。像原贴金彩绘,为山东青州地区北齐单体圆雕佛像的典型样式。头部略大,身体自胯部以下收束明显,整体造型俊逸洒脱。佛作低平螺髻,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缺,原应施无畏印。佛像的袈裟衣褶表现为北齐最典型的“双印线”纹饰。本佛像衣饰显得颇为轻薄,富于丝绸般细腻的质感,较好地表现出“曹衣出水”的造型意趣。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贴金彩绘佛立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

   这尊贴金彩绘佛立像,石灰石质。除双手手指部分残断外,其他皆完好无缺。佛立姿,面相圆好,弯眉接鼻,细目微瞇,小口薄唇,螺发,面若童子。披右袒袈裟,右领带甩至左手腕上,衣纹简洁。跣足。佛颜面、颈、胸、手、足等均贴金。袈裟上尚存朱彩。北齐螺发佛像在袈裟衣纹的处理手法上有不刻衣褶、施以彩绘的做法,还有一种隐起石面,仅刻出衣袖、领口、裙襬的形式。这种手法,在整体上仍能较充分地显露出肌体的起伏关系。这尊立佛像采用的即是这一装饰手法,并在隐起的袈裟衣褶之上略施阴线,用以加强薄衣贴体的视觉效果。袈裟的领口、袖口等处虽刻画不多,但结构关系交代清楚,琢磨精细。

    北齐造像风格样式和时代气息,不仅在佛像的螺髪、衣纹、雕绘技法等局部因素上表现出明显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些造型因素放在一起所呈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各种因素相互之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整合关系,时代的风格和气息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就造型而言,这尊佛像略有含胸出腹的特点,神情样态较为清秀,明显带有北魏晚期的造像意味。但造型方式和造像依据则是较典型的印度秣菟罗样式,二者同时出现在一件作品中,仍然显得自然协调,毫不造作,时代气息十分典型。这说明北齐的工匠在接受外来佛教新样时,依然是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理解的基础。创造适合本民族审美品格的佛教艺术,应是当时匠师们所共同关心的一个课题。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至隋(公元550—617年
    除右手手指稍有残损外,这尊圆雕菩萨像保存颇为完整,且保存少许彩绘痕迹,亦属难能可贵。菩萨头戴三梁五瓣式华冠,上围饰一周宝珠,两侧宝缯下垂,搭在双肩的圆形饰之上。菩萨面相稍长而丰满,眉如弯月,双目微眯,双耳齐腮,鼻梁挺直,嘴唇抿合,下颔内收,呈现静谧沉思之态。颈佩项圈,上身着带披肩之天衣,下身着宽松密褶长裙。帛在上腹打结交叉,绕臂之后垂贴长裙两旁。身披穗状璎珞,交于中腹连珠纹玉环。双手带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一件桃形法器。跣足立于莲台之上。起身姿壮健,仪态虔敬。观之令人心静如水,无欲无求。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东方佛韵(下)

                              (有关资料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