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2016-01-19 17:29:46)
标签:

长沙博物馆

华夏瑰宝

保利海归文物

青铜存萃

錍觚斝簋瓿

分类: 长沙记忆
                           (2015年12月28日)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

           华夏瑰宝——保利海归精品文物特展:青铜存萃(下)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继续欣赏保利海归文物特展的青铜器精品。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错铜蟠螭纹
錍  战国

    这种扁壶古代被称作“錍pi”,腹部扁平,很像军用水壶。它们是骑马民族最先发明和使用的,方便携带。有盖錍,盖隆起,上有三个云形钮。盖面饰两圈嵌红铜的弦纹,弦纹圈内饰鱼籽地勾连雷纹。直口,直颈,盖与口以子母口扣合。口沿下错嵌一周三角形红铜饰。扁平的腹部亦饰五层嵌红铜的方格栏,格内填带突起眼睛的羽状蟠螭纹。下有长方形束腰式矮圈足。无盖錍,直口,直颈,腹扁平,正视呈椭圆形,长方形束腰式矮圈足,两肩部饰铺首衔环耳一对。整个口沿用红铜镶嵌,颈部错嵌一周三角形红铜饰。腹部饰五层方格栏,栏上嵌有红铜饰,格内填以羽状蟠螭纹。

   这种造型的铜器始见于战国,但正式出土者极少,特别是尚存器盖者更是罕见。因其造型奇特,铸造工艺难度很大,所以存世数量稀少,倍受各方珍视。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夷觚 

   该觚体较粗,喇叭状侈口,腹部位于中段偏下,壁略鼓,底部近平,圈足渐外扩,近底垂直切地。通体施四道三棱形宽扉棱,扉棱表面分段饰下垂叶脉纹,颈部扉棱上端锐收,形同蕉叶纹的中脉。颈部四片蕉叶纹边缘的内层为单环纹,外层为勾连纹,颈下端为被扉棱隔断的一周云雷纹。腹部以勾连纹为边栏,云雷纹为地纹,主纹为两两相对的垂首短尾夔龙。腹与圈足间饰两道凸弦纹。圈足亦以云雷纹为地,上饰两组以扉棱为中线的对称曲身夔龙主纹,上有双层冠状云纹。圈足内铸出阴文族名文字,像侧立之人被大蛇缠绕,与金文“夷”字相似,似可释夷。商代铜觚有粗细两类,同时流行于商前期。至商后期,粗细两体渐趋合一,总的说来,粗体觚已少见,一般都属细体类。夷觚界于粗、细体之间,可归属粗体类。该觚铜质佳好,制作精工,形制和花纹都很有特点。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亘(耳)斝jia  
   该斝作平底锥足型。侈口长颈,口两侧立二柱。伞形柱帽坡度较陡,柱帽中央有两层圆台状凸起,这些都与同时期铜斝柱帽的形态不同,当为现代补做。斝腹很深,直腹略向外鼓,平底下接三条外撇锥足,足的断面为四边形,粗壮而较短。后足上方有扁而薄的兽首鋬。鋬显得很大,上端接于颈部偏上处,下端接在近底边处,不像通常所见那样下端接在腹中央的花纹上,鋬上端兽首也做得很潦草。该鋬也应是现代补做。器表除器口内缘有一周凹弦纹外,主要纹饰分颈部和腹部两层,并按器身范痕分左右两单元,与平底斝往往以三足向上的延长线为单元分割线,花纹呈三单元佈置的情况不同。颈部纹带较窄,以上下两条连珠纹为边栏,其间饰兽面纹。兽面纹每个单元一个,以中间低矮细小的扉棱为中心向两侧展开,两眼为“臣”字形,“T”形双角(龙形兽面纹常用)的外侧下勾复上捲,兽嘴两侧有两个外捲的漩涡形装饰,其外又有爪形装饰与两端尾部相连。这些在其他兽面纹中均罕见。腹部纹带宽大,上下两边没有连珠纹带,亦与常见情况不同。器口内侧缘面在正对器鋬之位铸有族名文字一个,可释作“亘”。类似的铭文还见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亘”铭铜鬲。此鬲袋足分裆,口沿内有“亘”字铭文。该字是族氏标志。如为耳氏,所在地尚难确定;如为亘氏,当在今山西垣曲县。这些对“亘”鬲原铸地的考证,也可作为“亘”斝来源的参考。器身外壁可见纵向的外壁范缝两道,一道在后侧鋬手的位置,一道正对鋬手前侧,给人以使用两块或四块外范铸器的印象。但器底外壁的外范缝痕却为三道,三道范痕外端与.三足相应,内端则聚合在器底中心。这些似可表示器身模具是由五块泥范合拢而成。双柱修复前已经倾斜,修复后扶正,原先连接痕迹已经不清楚。鋬上端和三足上端与器身连接处在修复前有明显的褐色锈,有的足根还可见足、身连接的凸棱,给人三足焊接在器身上的感觉。该斝器身瘦长,腹高几占身高一半,这种形态的平底铜斝相当罕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云雷纹无耳簋   

     该簋gui侈口,短折沿,颈部略收,肩部斜下,鼓腹稍下垂,圈足较高,上小下大,方形镂孔位于圈足上方。器表装饰简单,颈部施两道弦纹,肩部以一周云雷纹为主纹,圈足为斜角云雷纹。云雷纹分上下两层,排列整齐;斜角云雷纹以一个略凸起的“目”为中心斜向展开。器表光洁,纹饰清晰如新。在该簋圈足三个方形穿孔的位置上可见范缝的遗痕,该处肩部纹带和圈足纹饰也存在着明显的错位,可以确认其铸造除内范外,还采用了三块外壁范和一块底范。这是圆形圈足器普遍采用的铸型模式。该簋属于无耳簋类,或称之为盂。这种铜簋形式的使用不及典型铜簋普遍,主要流行于商代后期。该簋形态类似殷墟中期偏早阶段的小型无耳铜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几件小型铜簋;纹饰则更像传世的云雷纹无耳簋。这是无耳铜簋中少有的大件,装饰简练,制作精好。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凤鸟蝉纹鼎   
   该鼎为商代晚期常见形制。鼎口上立圜顶耳,折沿方唇,腹部略深,微鼓的腹壁与圜底转曲圆和,三条柱足粗短。腹部有三条从口沿直到足端的范縫痕迹,三角形底范痕迹已漫漶不清。全鼎的铸范由三块外壁范加一块底范拼合而成。鼎身下部发黑,係烟炱的残余。口沿下饰一周圆涡紋和凤鸟紋相间的主紋帶,圆涡紋共9個,以两足中央的圆涡紋為中心,两侧对列双尾凤鸟纹。主纹带下是占据大半个器腹的三角形连续垂叶紋,內填蝉紋。蝉纹形体比凤鸟大,颇有喧宾夺主之感。柱足饰阴线对卷云紋一周,下为阴线连续垂叶紋。該鼎的腹部较深而三足粗短,給人以造型稳重之感;圆润的鼎身轮廓配以主紋帶上的圆涡紋,使其造型和装饰协调、自然。这是商代銅鼎中較好的作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兽面纹铙   

   这套编铙3件,大小相次,属常见的宽腔型。腔体的宽度大于高度,横断面呈合瓦形,口部两端尖锐,两侧内陷,腔底与柄相通。柄下部加厚成箍状。铙体两面均饰梯形阳线方框及带角兽面纹,方框以上又有梯形突起。编铙是商代晚期仅有的青铜乐器,目前所知均属殷墟中晚期,年代更早的尚未发现。一般是3件一组,多为宽腔型。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铙,5件一组,规格较高,是仅见的孤例。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菱格乳钉纹铜瓿  

    该瓿短折沿,器口斜侈,颈短且外倾。圆肩较广,鼓腹下部急收,圆底较平。圈足较高、较大,足壁向下斜侈。在瓿肩部和腹部范缝的位置上各有一道很薄的扉棱,其中肩部扉棱作匍匐在地的鸟形,给肃穆的青铜礼器带来了几分生气。纹饰如浅刻的浮雕,颈部施两道简单弦纹,肩部在云雷地纹上施六组图案化的凤鸟纹,腹部饰大菱格纹地的乳钉主纹,圈足则为一周云雷纹。凤鸟纹圆目凸起如乳钉,鸟足极前伸并上扬,长度几乎与鸟尾相等,作了较为抽象的夸张,富于图案化意味。菱格乳钉纹的地纹分内外三层,在中心素地和周围的边栏间也填以整齐的云雷纹。器壁较薄,在器表三条扉棱的位置上可见三道纵向的范缝痕迹,范痕从口沿下直至圈足底,在圈足上端三扉棱的位置上有三个横长方形穿孔,可知除内范外,铸型主要由三块外壁范和一块底范组成(从浇口设在圈足来说,底范实应为顶范)。肩腹之间见到大致等距离的绿色锈斑九个,从器表直至器里,当是为保持内外范间间距所置垫片痕迹。本瓿具有商代前期限末铜瓿的形态特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错铜变面兽形纹盖豆   战国

这件豆为带盖型。器盖上有圈顶外撇的矮柄捉手,却置如矮圈足盘。器口微收作子口,腹部微鼓,深腹圜底,下接外撇矮圈足,肩两侧施环状耳。器表饰错嵌红铜的纹饰:盖捉手的圈顶为一周单捲云纹,盖面以两道弦纹为边栏,内圈饰变形兽面纹,盖壁饰单捲云纹;豆身饰两层纹饰,上层较宽饰兽面纹,下层较窄饰捲云纹;圈足上也有相同的兽面纹一周;器耳上也有单捲云纹。豆上的纹饰不透入内壁,其工艺应是先在器表预铸出花纹凹槽,再嵌错出红铜纹样。主题纹样的兽面纹由一个带目兽面和一个无目兽面交错排列,纹样高度简化,状如行云流水,相当美观。该豆造型属春秋、战国之际晉系盖豆的常见形态。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长沙博物馆新馆首展——华夏瑰宝:青铜存萃(下)

                     叔丰簋(有盖)    西周  

   簋gui为古代食器,此簋口沿内敛、鼓腹、圈足。器身最大径在腹中部偏下。肩两侧饰兽首衔环耳一对。带盖、盖微隆、无折棱、呈圆坡状。盖上圈形捉手,有二镂孔。盖缘与器口缘饰顾首龙纹装饰带。器身饰瓦纹。盖内和器内底铸对铭,各3 行17 字(重文1)。此器採用浑铸法铸造,双耳的衔环是随后装上去的。观察原器,器、盖均有数个垫片,盖上的垫片痕迹内外均可见。垫片的作用是支撑内外铸范,可使铸出的器壁薄厚均匀,且不至变形。另,垫片还可使温度很高的铜液在其周围冷凝,每一垫片均形成一个冷凝中心,渐次扩及型腔其餘空间,此种渐进而均匀的冷凝可避免因不同部分銅液冷凝时间差异太大而导致收缩龟裂。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