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文一悟】2.培根《论真理》

(2017-08-24 20:36:11)
标签:

培根随笔

论真理

培根随笔集

思维箭头

书山寻路

分类: 一文一悟

弗朗西斯·培根被认为是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其一生的志向为:“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并且把经验和实践引入认识论。”

                  【一文一悟】2.培根《论真理》

也就是说培根的理想是:秉持“将经验和实践引入认识论”的信念  主张从实践中认识科学  实践中运用的是归纳法  由实践上升为科学理论时,逻辑起到核心作用

                                       【一文一悟】2.培根《论真理》

培根的著作主要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和《学术的伟大复兴》等,但最流行的,应该是他的随笔。《培根随笔》的影响,不亚于《蒙田随笔》,这两部随笔应该是西方随笔著作的双子星座。

下面用思维箭头解析的,就是《培根随笔》的第一篇:《论真理》

所用版本要说明一下。目前我手里的版本有三种: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集》中的五章、曹明伦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集》和微信读书上的储琢佳翻译的《培根随笔》。以文采论,王佐良先生肯定最佳,可惜他只翻译了五章,不过王先生的译笔过于雅驯,要知当时的写作标准和文学风尚是倾向于质朴简约的,从这部随笔集的原著也能感觉到那种畅明练达。曹明伦先生的译文非常详审,而且将随笔集的58篇全部译过来了。但我觉得最接近培根原著风格的,还是微信读书上那个版本,读起来就够和现在的语言无缝接入,当然,具体细节肯定要和曹明伦先生的译本相互参照。

字体颜色说明一下:红色字体是对原文或相关资料的压缩,当然,为了理解的方便,有时也会根据注释等添加一些细节。紫色字体是我自己的发挥,都放在括号里,括号里还包括引用其他著作的语句,也用紫色字体,同时用双引号进行标识。全文结晶用加粗紫色字体。

 

这篇文章共十二段,我们依次解析一下:

 

第一段:耶稣在受到审判时说:“我来世上是为传播真理”,审判他的彼拉多戏谑道:“真理是什么?”  是啊,世人热衷于变化无常的事物,认为坚守信仰就是束缚身心  虽然希冀绝对自由的哲学家已经没有了,但他们留下来了许多这样的话,依然蛊惑人心。

 

第二段:世人喜爱谎言,不只因为寻求真理路途艰辛,也不是怕真理制约思想,而是一种天生的对谎言本身的喜好  一位希腊哲学家曾为此困惑不已,他不明白,撒谎既不能像诗人作诗那样收获愉悦,也不能像商人经商那样获益,那究竟为了什么?

 

第三段:我也不知道原因  也许真理就像无所不察的日光,所有虚情假意都被照得无处逃遁  而不像朦胧的烛光,掩去了种种晦暗,只留下迷人的印象。

 

第四段:世人认为真理如同珍珠,显露在日光下,最能呈现纯粹本色  但却比不上钻石或红宝石,它们在不同光线的照射下才熠熠生辉  掺杂着谎言的事实,亦真亦幻、虚虚实实,也向射向钻石或宝石的不同光线,确实让人看了迷醉  有人仔细想过吗,如果把虚荣的观点、谄媚的愿望、错误的评价和虚无的想象等不同的光线从人们的思想中抽离,那很多人将沦为乏味的可怜虫,内心除了郁郁寡欢和无所适从外空无一物,甚至自我厌倦、自我嫌弃。(要像珍珠一般实在,而不是像钻石或宝石,只能折射光彩

 

第五段:曾有先哲批评诗歌是“魔鬼”,因为诗意能占据人的想象,但却不过是谎言的影子  而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脑海中闪过的谎言,而是盘踞于心、挥之不去的谬误和偏见。(这一段就像从大陆架一下子滑向海底,意思骤然深湛。钻石或宝石就算不如珍珠,还能展露夺目光彩,而固守于心的谬误和偏见,像魑魅魍魉,见不得光,只能行恶。)

 

第六段:然而,尽管世风日下,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力日益堕落,但一接触真理,还是不由得被其征服  因为作为评判谬误和反省自身的尺度,真理教会了我们:探求真理就是向它求爱,认识真理就是与之同处,相信真理,于是向其皈依,这才是人性中至高的美德。(这就是唯真理了,换句话说,谁是真理的化身,就皈依谁。)

 

第七段:圣经上说,上帝在创始的那七天,首先创造的是感官的光明,最后创造的是理智之光,直至现在,每到安息日他都以自己的圣灵昭示世人  过程是这样滴,起初,他将光施之于混沌的万物,然后以神圣的光辉照亮人类的脸庞,直到现在,他仍将光芒洒向他所恩宠的人们,使他们面目生辉。(也就是说,上帝是真理的化身,只有皈依上帝,才能得到恩宠,才能脸上有光。培根在这里引入了宗教。宗教是不能怀疑的信仰,而科学是不断假设和验证,这是两个概念,培根当然明白,所以他这里提到宗教,不排除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第八段: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信奉的哲学是:“感觉是一切的尺度。”这位诗人曾发表过一番妙论,为他那处处低人一等的哲学增色不少培根你好毒舌啊),他说:“站在岸上遥看海上那些颠簸的船只真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窗口观看脚下激烈的战争也很逗乐,因为自己远离那些险境,但没有任何快乐能和登上真理的制高点,在空气清新、无人能及的高峰上俯视世人们的种种错误、流离、迷乱和狂暴相媲美的了。”老卢,培培毒舌你,那是应该的,你是看透了一切,躲过了一切,但也错过了滚滚红尘的苦辣酸甜,那不仅是一个诗人所应该参与的,也是所有想真切活一回的人不应回避的。)

 

第九段:刚才高峰上那位如果怀有几分恻隐之心,而不是骄傲自满的情绪,那就再好不过了。(就算在高峰上一直不下来也行,是吗。)  无疑,如果一个人能始终以慈悲之心作为出发点,遵照上帝的旨意而行,并以真理为中心,那他可以说已身处人间天国了。(一句话:信上帝,用逻辑来信,同时满怀慈悲。然后就一切OK了?行动呢?

 

第十段:探讨完神学和哲学上的真理,(这就探讨完了?再来说说日常事务中的真理  即使那些不够正直坦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光明磊落是人性中的一种崇高美德。(孔子也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而掺了假的真理,犹如金银币中混入合金,虽然更为好用,但却降低了它的品质。王阳明在《传习录》里有段话也是以黄金成色为喻,发挥得比培根更精微透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培根说的金银币中混入合金,犹如他刚才提到的不同的光线照进钻石或宝石,都没能形成纯粹。)  人性一旦变得混杂,就会用蜿蜒扭曲的欺诈行为活下去,像蛇一样用肚子卑贱地爬行,而不是用脚行走。(在西方文化中,蛇因为引诱夏娃而落下恶名,虽拥有智慧,但也充满邪恶。)

 

第十一段:最令人蒙羞的就是虚情假意和背信弃义的行径被人揭穿  蒙田因此说过这样的话:“仔细想想,说一个人撒谎,就等于说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羞于面对世人,因为谎言能够躲得开世人,却躲不开上帝。”在曹明伦先生译的《培根随笔集》和微信读书的《培根随笔》中都注释着,蒙田的这句话来自他的随笔集中的《论撒谎》,但我在译林出版社的《蒙田随笔全集》上卷第九章《论撒谎》中没看到这句话。培根所引用的这句话本身好像不太通,既然躲不开上帝,为何又能狂妄地面对上帝?

 

第十二段:曾有预言说,当人世间不存在忠诚和信任时,也就是基督重降人间时。(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心怀忠诚和信任的人在,基督都不会过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只要人类存在,基督就不会来,因为无论到何时,人群中都有忠诚和信任,关键是,这些品质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究竟如何发挥作用,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一个思路。《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也是一种思路。  所以,撒谎这一恶行就是在敲响请求上帝来审判全人类的末世警钟。(按照刚才的分析,除非人类全部撒谎,否则上帝不会来审判。)  因此,对于那些道德败坏、背信弃义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种警告再有效的了。(人类不可能全部撒谎,上帝不会降临,所谓警告,除非诉诸法律和自省的良心,其他基本没用。人能自求多福,但要真正自觉,真是太不容易了。)

 

下面我们把各段再精简一下:

第一段:世人热衷于不确定的事物,认为坚守信仰就是束缚身心。

第二段:世人天生喜欢谎言,这令哲学家们迷惑不解。

第三段:也许真理就像日光,能把虚情假意等照得无处逃遁,而烛光则让许多晦暗掩藏起来,同时呈现出迷人情状。

第四段:真理又像珍珠,在日光下显得纯粹,而不像多种光线穿过钻石或宝石,折射出绚丽的颜色。如果没这些光线,钻石和宝石会无聊到厌弃自身。

第五段:真正可怕的不是谎言,而是根深蒂固的谬误和偏见。

第六段:尽管世风日下,但只要一见真理,人们还是会心悦诚服。皈依真理,是最高美德。

第七段:圣经说,上帝先创造出感官觉察的光明,最后创造出智慧之光,谁皈依上帝,光芒就洒向谁。

第八段:再也没有比身处安全的地方看险境中迷狂的人们更有意思了。

第九段:如果能对那些迷狂的人们怀有同情,那就再好不过了。所谓人间天国,就是做到心怀慈悲、皈依上帝和紧随真理。

第十段:日常事务中的真理,就是胸怀坦荡,不含邪曲。

第十一段:最让人感到羞耻的是谎言被揭穿,无颜见人,更不敢面对上帝。

第十二段:忠诚和信任维系着世上的人们,撒谎只有接受严惩。

 

最后,将这篇文章精简为一段话:

世人天生热衷不确定的事物和谎言,而信仰和真理需要秉持明确和坦荡之心。要对迷狂中的人们心怀同情,然后皈依上帝、紧随真理,人间就会变成天堂。谎言终究无法自圆其说,只有忠诚和信任,才能我们无往不胜、相爱相亲。

 

不信圣经的人们,将“上帝”置换为各自的信仰,其他的都通用。

 

    本文所运用的“思维箭头”,理论依据为:《思维箭头读书法》总纲,201697日发布在我的新浪博客,可随时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