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今读(一)

标签:
蒙学谚语格言德行智慧 |
分类: 《增广贤文》今读 |
说明:相较于《龙文鞭影》的典雅,《增广贤文》则通俗许多,但意蕴并不因此显得浅显。《增广贤文》中的语句都是经过岁月磨洗而成,有坚硬的质地,又有润泽的光彩,为百姓喜闻乐见。该书的编撰过程贯穿于明清两代,至清朝同治年间由周希陶重新审定,几千年华夏文明所形成的谚语、格言,以一种非常生动、深刻的面貌呈现。从这些朴素生动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广阔的生活蕴蓄着多么可贵的经验,那是真实的情感,是永恒的泉源。
这两句实际蕴含着整部《增广贤文》的主题:智慧与德行并重。其中又含有一种辩证逻辑,不仅适用于待人接物,更扩展至团队乃至国家间的合作。知己知彼是从战术上考虑,将心比心是从战略上衡量。战术涉及的是一时的成败,战略则决定着最终的胜负。但胜负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协和并存。
《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各得其平,也就是臻于中庸,达到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
从另一个层面看,知己知彼,也是自知知人,而将心比心,又意味着同情之理解。自我与他人,本团体与其他团体,就像处于一种网络之中,一种系统之内,相互之间其实都有着密切的关联。静止孤立早晚被动滞后,动态平衡才是理想状态。
《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知、自胜,才是真正的高明、强大。当然,要想了解自己,也是通过了解别人来发现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在与别人的竞争中实现。当然,我们所要发现的自我,是要像浑金璞玉一样的自我,尚待雕琢,这样的“自我”在德行方面是同样诚挚的,在“智慧”方面则各有特色。
德有分别,智无不同。因为“德行”是一种意愿,一种力所能及的实践,“德”在最深层面就是“行”。《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实际上,我们经常会有离奇的念头,而对于简易的事情太过忽略。我们有时宁可把故事当真,而不愿先掌握常识。“德”,从这个方面来说,就是先具有常识,然后干脆利落地做,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十分可贵了。
有了“德”,智慧才能形成。“智慧”因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呈现出领域的不同,且各自的领域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就算被强硬地分出高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呈现出真正的平等。也就是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做好了,都一样可贵。北宋学者汪洙写有《神童诗》,其中有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不要忘了,这是北宋,是崇文抑武的年代。时代总是发展,只要市场说了算,各个行业就不可能有高下之分。因为市场是与生产联系最紧密的,萝卜、白菜有高下之分吗?各有所爱罢了,各取所需是了。
柏拉图:“认识你自己”;康德:“必须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的这句话真是太震撼了,明白人其实很多,太多了,但有什么用,一万个明白人,也不抵一个迈出步子脚踏实地的人,更何况那些“明白”不过是所谓的“看透”,不过是所谓的“无奈”,一点都不精彩,一点都不可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德行,都有自己应该达到的智慧,能不能及,能不能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如果有那份理智,而不敢于运用,那就只能怪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