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钟书先生唯一破例为哪部书作序?

(2014-06-04 07:33:37)
标签:

走向世界丛书

民族复兴

钱钟书

钟叔河

分类: 书评

                        钱钟书先生唯一破例为哪部书作序?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钱钟书先生是非常特殊的一位。褒之者如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称钱钟书“将以他的自由创作,审慎思想和全球意识铭记在文化历史中、并成为未来世代的灵感源泉”,贬之者说他掉书袋,那些被钱钟书作为原型写入小说的人言其刻薄、逞才,一些重视系统与独创思维的学者则认为钱钟书的学问是零篇碎玉,成不了七宝楼台。仅从学问来讲,钱先生对中、西方文化学术的沟通是有很大贡献的,尤其是文学方面,在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惠及后人良多。钟叔河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正是因其契合钱先生的治学路径和比较视野,因此才让其写下了这篇珍贵的序言。

 

         钱钟书先生唯一破例为哪部书作序?

 

钱钟书先生的这篇序言,正是为钟叔河先生的著作《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而写,这也是为《走向世界丛书》里的每一部所撰写的叙论的结集。一九八四年三月,钱钟书先生在给钟叔河先生的信中说:“弟素不肯为人作序,世所共知,兹特为兄破例,聊示微意。”杨绛后来在给钟叔河的信中也特意提及此事:“他生平主动愿为作序者,唯先生一人耳。”看来不仅是唯一作序,还是唯一的一次主动作序。

关于这部书的写作缘起,可以从作者的自序中获悉,这篇自序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看那题目:《中国本身拥有力量——编辑〈走向世界丛书〉的一点体会》就可知。将这篇序和钱先生的序对照来读,不仅相映成趣,更是相互阐发。钟叔河先生在这篇自序中不无感慨地讲到:“一百四十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他们赞成开放,反对闭关,是为了赶上先进国家,使中国自立于世界。”钟先生为了了解前贤的努力,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浏览一过这三百馀种书,等于通过三百多个侧面和断面,对我们民族从封闭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历史,作了一番纵横观察。”进而提出,“研究人类文化史的人都知道,一种文化决不能靠排斥其他文化而得到真正的发展。有没有容纳外来成分的气魄,能不能吸收和消化新的分子而又并不机械搬运、盲目崇洋,正是衡量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的标志。”而这种容纳、吸收和消化,在以前大多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但经过了欧风美雨,我们终于认识到:“直接的接触和观察,对于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深化,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走向世界丛书》里每一位作者一定要亲自到海外历练的原因。

钱钟书先生为此书所做的序言同样非常深刻,而且很有趣味。在序言中,钱先生谈到自己只着重引介外国文学,而钟叔河先生则“察看欧、美以及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全面影响”,钱先生很谦虚,讲道:“我又心粗气浮,对那一类书,没有像他这样耐心搜罗和虚心研读。”然后笔锋一转,“一些出洋游历者强充内行或吹捧自我,所写的旅行记……往往无稽失实。”这就需要鉴别的眼光了。当然,即使有名实不符的,但这并不能阻挡走出去的步伐。钱先生径直言道:“‘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也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没有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就成为人的世界。”这样的语气在钱先生的评论性文字中很少见,可以看出其性格中干脆爽冽的一面,这又是由其对中国未来的关切和识见决定的,正如其所言:“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近来。”不积极互动,那就越来越被动。与其说落后就要挨打,不如说封闭就要挨打。

接下来,钱先生即以“门”与“窗”为喻:“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怕屋子里人多,会气闷窒息;门窗半开半掩,也许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这个比喻是非常新奇深刻的,也是让人忍俊不禁的,“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既然都打了,还这样说,呵呵。紧接着,钱先生笔锋一转,回到正题:“叔河同志的这一系列文章,中肯扎实,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很能够引导我们提出问题。”真是亦庄亦谐,深意存焉。能提出问题,也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了。关于“门”、“窗”、“屋”的象征意蕴,现当代的作家和学者们一直都有关注。例如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那个铁屋子的比喻,当代学者中,邓玉环亦有新作:《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屋”与“人”》,均是在这种视角下进行观察的,这些研究具备着深刻的识见和家国情怀,因而值得我们不断地思索。

钱先生的这篇序言只有八百多字,但言简意赅,感情充沛,既显出钱氏的博学,又可见其风趣,从中也可见其作为学者的另一面,这样的文字在钱钟书先生的所有文章中也属于很特殊的一篇。写这篇序言时,钱先生的学问与文章均已炉火纯青,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达到了极致状态。大道至简,大羹无味,这一篇序言就是明证。既露性情,又显识见,更见襟怀。哲人不朽,善哉斯言。

在这部书的后记中,钟叔河先生写到自己很喜欢法国诗人缪赛的名句:“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钟先生的这个杯子是很特别的,能让人感到其中真切的滋味,这又是由其斟酌历史的方式决定的:“我一九八O至一九八四年间为《走向世界丛书》每种撰写叙论时,将观察和论述的角度从‘书’转移到‘人’”。历史最终指向的也正是具体的每一个人,这既是出发点,又是旨归所在,也是理解这部书的一把钥匙。钟叔河先生的这部书是令人感慨、启发人心的,其内容非常丰富,不少题材依然有着很强的活力:

由“善眩之国”中对异域神话般的认知,到马可波罗的印象震惊欧洲,是东西方相互间的夸张想象;从以蠡测海到“非亲到不知有此胜境”,是惊觉天下不止九州方圆;从夜郎自大到“炮口下的开放”,封闭付出了被动至极的代价;从旧观念到新事物,开始明白开眼看世界是生存的必经之路;从选派幼童留学到“曾经沧海,放眼全球”,此时的身心受教,正是为了来日的格局广大;从“机器正当讲求”到“思想危机与出路”,是痛定思痛中的领悟;从“旧思想的破产”到“五千年未有之创局”,不仅仅是换了思路,更是危机中的自信;“从防海到出使”到“从真理再向前跨”,是中华民族的磨砺与觉醒!

    钟叔河先生此书必将永恒留存,记录百年中国的沧桑浮沉,昭示千年华夏的再度复兴!钱钟书先生不正是着眼于此?我辈自当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