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文鞭影》今读(十七)

(2011-11-17 10:43:07)
标签:

龙文鞭影

书山寻路

国学经典

蒙学

文化

分类: 《龙文鞭影》今读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暗渡陈仓,运筹帷幄

四面楚歌

译注: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到项羽自刎乌江,中间用了长达四年的时间。汉军虽有萧何、韩信和张良等辅助,楚军亦有范增、钟离昧、周殷等相佐,不同的是,两军对决的时候,刘邦对于部下皆能各尽其用,即使有不听指挥的,也能软硬兼施,先让其好好干活,比如韩信。当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敢和刘邦谈条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韩信的兔死狗烹之叹也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项羽对待部下总是有很大的不信任,所以亚父范增才会悲愤而去。项羽其实也明白应先有自己的根据地,他选择了彭城(即今天的江苏徐州)作为西楚的首都,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既然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可坐镇彭城指挥帐下大将,但项羽最擅长的其实是亲临一线,与对方的将领进行近距离较量,而不是在总部进行遥控。

项羽帐下五位大将分别是: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和虞子期。刘邦从汉中打回关中,又将河北、齐国和赵国拿下,正要攻打彭城时,项羽就将自己最信任的大将龙且派去。龙且是和项羽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也是威猛无比,但智谋不及项羽,在与韩信、灌婴的对决中被杀。龙且的阵亡,令项羽第一次感到恐惧,就像少了左膀右臂一样,比范增的离去更让他感到紧张。这个时候项羽明白了能和韩信进行较量的只有自己,不错,能和张良进行较量的也只有自己,和萧何也一样,但项羽只有一个,分身乏术奈若何!英布并不真正信服项羽,渐渐地不再听派遣,最后和周殷一起将项羽困至垓下;季布信守诺言,是忠诚勇猛之将,但不能撑持一面;钟离昧在项羽活着的时候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因为和韩信认识,后来就跟随他去了;虞子期是虞姬的哥哥,本来是兵器商,后来就一直跟随项羽打天下,最后战死在垓下,虽无力回天,也无悔无憾。

龙且战死后,汉军大将彭越又切断了楚军的粮草通道,项羽这时再一次展示战将风采,亲临一线对付彭越。临行前,项羽对大司马曹咎说:“牢牢守住成皋,汉军如来挑战,切勿与其对垒,万不可让他们东进。”成皋是当时项羽和刘邦来回争夺的战略要地,说这句话的时候,项羽心里是含有酸楚的,世上再无龙且,虽然大军还在,但他总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这么多年了。项羽接下来连下十余城,形势一片好转,但曹咎还是没有控制好情绪,被汉军骂了五六天后,气得一脸铁青,大开城门率兵渡河来战,刚渡了一半,就被汉军击溃。但项羽气势战斗力还在,需要的是及时进行调整,项羽于是和刘邦商议,以鸿沟这条运河为界划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军领地,以东属楚军。这也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签订好停战协定后,项羽引兵东去,刘邦也打算回汉中,但张良、陈平等强烈建议:这正是将楚军彻底消灭的最佳时机,等项羽完全调整好,我们就再没有机会了!刘邦看了看停战协定书,又望了望东边的千里沃野,咬牙发布最后决定:“大丈夫做事,岂能被一纸协定约束,继续打他!”

汉王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兵将项羽追到阳夏的南面,项羽拿着停战协定书,始终没得到喘息的机会,这才想到鸿门宴上亚父范增投来的眼神,当机立决啊当机立决!刘邦在阳夏这个地方让部队停下,困兽犹斗,何况这是西楚霸王,当年他破釜沉舟,今天也不是没可能,能够和项羽这样对决的,普天之下只有韩信——幸好已事先与韩信和彭越约好在固陵会师。日期到了,韩信和彭越,全部失约!刘邦在固陵城头望了半天,忽然大笑了起来:前一段时间,自己不就是这样爽了项羽的约吗?世事难料,整与被整,就在一瞬!

“报汉王!项羽率军来战,我军全线吃紧!”还正在准备如何应对,项羽已杀至,果然神速!刘邦知道不能硬碰,立刻命令全军退守,然后对张良说:“诸侯们都不来相助,怎么办呢?”

“楚军马上都要被攻破了,而韩信、彭越还没有得到封地,不来是可以理解的。您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那他们就会立刻赶到。如果他们不来,就真的不好说了。您如果能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的地方划给韩信,将睢阳以北到榖城的地方分给彭越,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那么楚军就容易对付了。”张良从容地分析道。

“好,就按您说的做。”刘邦立刻派使者通知韩、彭两位将军。

“我们今天就出发!”韩信和彭越得知报酬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再加上刘贾以及叛离楚军的周殷等,汉军很快合力将项羽围了起来。项羽命令部队在垓下修筑营垒,兵士已经不多了,粮草也快没有了,他感到这次战斗和前几次好像不太一样,到底哪里不一样,又说不清,自己还有勇气,身边的将士虽然不多,但还可以和韩信一决高低,只是那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再次袭来,这比正凛冽吹来的寒风更让人战栗。对,是战栗,再英雄,也有恐惧的时候,特别是感到自己是独自一人:亚父走的时候,他已知道从今往后再也没有那种关切的责备,龙且阵亡,他又明白了生死相托的兄弟已先自己一步了。得不到喘息的机会,就会被来回牵制,这样下去,还能撑得了多久,会疲惫的,特别是当你开始独自一人。

“将军!营垒周围有歌声!”一个部下上前禀报,他没有称项羽为西楚霸王,而是喊他将军,在这样的时刻,这个称呼或许更为本色吧。

“奥。”项羽应了一声,立刻走出营帐,正要向堆好的壁垒走去,忽然一阵楚声传来,不是从一个方向,而是四面八方,已是深夜,星光黯淡,不远处有火光明明灭灭,歌声随风而至,是老家的歌,乡音如此难忘,楚军已有许多将士默然流泪,为自己,为家人,也为身边这位孤拔一世的西楚霸王,英雄失路,令人伤悲。

 

 

霸王别姬

译注:垓下的周围已充满了凄凉悲切的楚声,项羽这时并没有感到恐惧,胜负还未最后分出,只是这歌声好久没听到了,能够唱出这样的歌曲的,也一定是楚人,已经被汉军俘虏的楚国兵士,在用自己家乡的声音来招抚这边的弟兄。项羽这一刻连愤怒也没有,只是向给他禀报这个消息的部下问道:“难道汉军已经把楚人都俘虏了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楚声?”“将军!”部下语含悲咽,无法回答。这时,虞姬从营帐里也跟了出来,她也听到了这四面的歌声,明白和自己相伴的人处境已十分危险。

说明:虞姬是在项羽来和她的哥哥虞子期谈兵器生意时认识的,项羽见她容姿清丽,顾盼之间,自有一种轻捷利落萦系;虞姬早已知道英雄事迹,相见自是心仪,相伴是为相知。项羽走出帐外,她也隐约听到了歌声,她的故乡在江苏宿迁,对于楚声虽不太熟悉,但还是听过项羽和兵士们哼过的,从帐里出来后,看到将士们的反应,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情况已经糟透了,虽然谁也没有说,她也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站在项羽背后。

项羽安排好晚上的警戒人员,回身看到了虞姬,这个和自己一起历经无数生死大战的女子,这时没有一点紧张,只是用平静的眼神看着他,就像在轻抚那颗不羁受伤的心。项羽没敢多看这个平静的眼神,陪着虞姬来到了营帐,命部下备酒。

“好久没听家乡的歌声了,还有人为我们唱。”项羽低头斟酒,虞姬含笑应了一声。任何劝慰,在这时都是莫大的伤害。当年破釜沉舟酣战钜鹿的英雄,此刻丝毫不减风姿。

酒已斟满,项羽却拿着酒壶没有放下的意思,和酒水一起溢出的,是眼泪,一代英杰,这时流下了眼泪:祖父项燕在与秦将王翦交战中失利,兵败自杀,这是先辈的壮烈;一直带着他漂泊异乡的叔父,后为章邯所杀,这是父辈的离去;那个望着秦始皇说出自己将要取而代之的少年,十年后以凌厉之势彻底击溃秦军主力,三户亡秦,诚非虚言!好,我们都还记得楚声,别忘了除了思亲念家的曲调,还有九死不悔的慷慨:“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一曲《国殇》,也始终记得!

风忽然吹起营帐一角,项羽抬头看到伴随自己转战南北的乌骓马,它刚吃过草料,正在那里为下一次出战做准备,当你挥师而进,有此支撑!但还有多少地方可以驰骋,我虽有自信,天却不赐时机!于是项羽自谱一曲,歌词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几遍,虞姬也轻轻地应和。她未必不知相伴霸王的结局,可能早就看出这场好戏早晚得收场,但实在不忍心坐在台下观看,要亲自主演。项羽泪水滑落,目光朝向眼前的所有,但部下们都低着头,不能抬头和他对视——这双眼睛,曾直接斥退汉军的弓箭手,曾瞥过千古一帝,此时该有怎样的伤怀和不忍。

 

 

暗渡陈仓

译注:回到公元前206年,再来看看刘邦怎么一步步东山再起的。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带兵向汉中开进,而将咸阳、关中之地暂时交给项羽委派的章邯来把守。关中位于陕北高原和秦岭之间,汉中则在关中以南,位于秦岭与巴山之间。刘邦到了汉中,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重新夺回咸阳、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念头的,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韩信,从而使他下定了决心,充满了力量。第一个韩信,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记载,是战国七雄韩国君主韩襄王的子孙,刘邦后来攻占了韩国,就将其任命为将军,后来他和刘邦一起到了汉中。韩信到汉中后,见刘邦有些不思进取,就劝道:

“项羽在前不久进行分封的时候,将自己原先的部下都分在了中原附近,而把您封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这是一种贬低啊!您的将士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现在无时不在踮起脚,渴望尽早回到家乡,这种期盼正是我们打回去的强大动力,凭此定可夺得天下!”

刘邦也觉得很有道理,被项羽封到这里,是心有不甘的,而且,萧何刚刚推荐了另一个韩信,此人有雄韬武略,曾对天下大势进行分析:项羽虽然目前最强大,但并没有得到民心,诸侯也没有真正拥护他,特别是他将章邯等三位原先秦国的将领任命为关中的最高长官这件事,是让关中的百姓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因为章邯在钜鹿之战后担心秦二世要惩罚他,就率领20万将士向项羽投降,后来项羽认为这些秦军很难掌控,就将他们全部活埋,只剩下章邯等三位将领,关中的百姓看到自己的亲人被杀,而这三个将领竟然还回来替项羽管理他们,都极为愤怒。而刘邦在关中平原的时候,秋毫无犯,并与当地人民约法三章:“杀人者处以死刑,伤人及盗窃的入狱并赔偿受害者。其他秦朝的法律一律废除。”关中的百姓对刘邦非常感激,对他的归来很期盼。

有了两个韩信的建议,再加上自己那难以泯灭的理想,刘邦终于重新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途。要对付项羽和其他的诸侯,首先必须有一个坚实的根据地,对,还是关中!刘邦走出大厅,向北面望了一下,秦岭以北,就是自己腾飞的地方!

当初刘邦从关中率领部队向汉中进发的时候,将沿途的栈道全部烧毁,一来是防止项羽派其他诸侯前来突袭,二来也是向项羽表示,自己不会再打回来了。现在怎么办?张良出了一个好主意:命韩信(萧何月下追来的那个)带领一万多人回去修复以前烧毁的那些栈道,然后将其迅速调回,率领主力绕道进攻陈仓县。章邯见韩信率领一大队人马在做这样耗时费力的修复,于是就放松了警惕,结果韩信顺利夺取陈仓县这个要道,然后一举攻破了咸阳,很快夺回了整个关中,刘邦再一次得到了这块宝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是来源于此。

 

 

运筹帷幄

译注:刘邦平定天下后,曾在洛阳南宫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刘邦向群臣问道:“你们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羽又为什么失去呢?”高起、王陵两位部下接着答道:“您傲慢而且好欺负人,项羽则仁厚且爱护别人。但您派部下攻城略地后,就会对有功的人进行相应的封赏,与大家共享成功的果实;而项羽则嫉贤妒能,谁在战场上立了功,不仅得不到分封,可能还会遭到怀疑,甚至被加害。不会共享,这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听后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要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我不如张良;将国家稳定住,对百姓进行体恤,在战争中保证军需物资及时送达,这方面我是没有萧何做的好的;统领百万军队,每战必胜、攻无不克的,那肯定是韩信,而不是我。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啊,他们各自拥有着不可取代的一面,而我能够将他们这三面化为一体,全部为我所用,所以才能得到天下的啊。”

说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确实是张良的独到擅长之处,但刘邦还忘了提及一点,那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策略,这也是刘邦团队核心成员的必备素质。刘邦先到的咸阳,反而被封到汉中,这要是一时忍不住跟项羽拼了,天下谁属,真说不定;在与项羽斗争到白热化,需要韩信来救助的时候,韩信提出了封地的条件,刘邦要是一怒之下将韩信骂走,结局如何也说不定;韩信也是个能忍之人,面对胯下之辱,如果任由匹夫之勇作祟,淮阴侯就不会是他的封号了;萧何在后方能够一直沉住气,面对刘邦的疑虑,始终以低调、隐忍的方式和态度来应对,所以才可以功成身退,这些都是需要忍的。这种品质,张良也有。

张良出身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韩国的宰相,韩国被秦国灭后,张良身为贵胄子弟,心里有千万个不甘心,怒火不禁全部朝向秦朝。张良不是战将,但也可以学荆轲,于是他找了大力士为其打造了一只重120斤的铁锤,准备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但秦始皇的防备是相当好的,还是没有击中,张良也因此得到了秦始皇的特别关注:通报全国,悬榜缉拿。张良也因此隐姓埋名,暂时躲在一个叫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部)的地方。这天,张良正在沂水畔散步,他登上了一座叫圯的桥上,这座桥是很久以前修的了,现在底下已经没有水流了,河床上还有沙石可见。这时忽然迎面走来一位老人,身穿粗布短袍,到跟前的时候,忽然扶住桥栏杆,把脚使劲一摇,鞋就飞了下去,张良用余光看到了这一切,并没有吱声。

“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拾上来吧。”老人对张良说道。

“他以为我没看见吗!我看的清清楚楚的,是自己拨弄下去的!”张良半天说不出话,心想躲得了秦始皇,总有些人还是得碰上,去捡吧,总不至于为了这跟他闹别扭,万一再被怀疑身份,可就不值了。张良于是到桥下面把鞋子拾起来,拿到老人面前。

“喏,这是你的鞋。”张良给递了过去。

“再帮我穿上吧。”老人又对张良说道。

“凭什么啊?!是老人就该这样对待吗?我哪里惹到你了,给你拾鞋,就已经是很照顾了,不要以为我没看到!给你穿上,你是我什么人啊?难道——他已经知道我是谁了?不可能,当时用铁锤击打秦始皇的车辇的时候,身旁都是可以信赖的人,不会泄露的。那他究竟想干什么?只是几秒钟,张良想了几种可能,都被自己否定,此翁之意不在鞋啊,给他穿!看他还能怎么样,大不了再把他背回家,以后出门就该算准日子,今天就是不宜出行!”

虽然心里波澜起伏,但张良的面部表情依然恭顺平静,他老老实实地将鞋子给老人穿上,然后等待下面发生什么情况。老人看穿好后,看都没看张良一眼,仰面大笑而去。张良懵了,什么情况?我和他到底谁不正常?我已经仁至义尽了,难不成还要追上去:“老伯,求您让我背您回去吧!”至于吗?正迷茫着,老人忽然又回来了,朝着张良边点头边说道:“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凌晨时分再到这里来。”说完离去。

“这都是什么啊?”张良使劲握了一下桥栏杆,确认不是在做梦。好吧,五天后再来,主要就是确认到底谁有问题!五天后,张良起了一个大早赶来,看到这老人已经到了。

“迟到!和老人约好了时间,竟然可以迟到!5天后再来!”老人一脸怒气转身离开。

“好,我一定来。”张良望着老人离开,心想5天后我不睡了,看看到底谁离谱!

4天后,张良吃过晚饭就赶到了桥头,好嘛,看看谁先到,我就不信了!到了半夜的时候,老人也来了,看了看张良,终于又露出了笑容:

“呵呵,这才可以做大事啊。”老人朝张良仔细望了一眼,张良已经好久没见过这样的目光了,乍一看很和悦,再一瞧尽是犀利和威严,有时又仿佛混而为一,真的好久没见过了!这时老人将一部书递给了张良:《太公兵法》。张良这才知道以前的都是考验,他拿过书看了一下,震惊不已——自己也是见过许多兵书的,这一部绝对是最好的!怪不得他这么不放心,要不断对下一个拥有者进行考验。

这个老人可能还不知自己是谁,但能够得到他这样的信任,也说明自己有和这部书相匹配的品质——起码,在忍耐力方面,是可以的!

青年时候的张良,性格是非常外向的,痛快热烈,但很快他就敛尽锋芒,挫其锐、解其纷,中和并不是软弱,而是庖丁解牛里的游刃有余,给身边、社会上的事体把好脉络、理清纹路,然后势如破竹、一招制敌。作为刘邦的首席行政、军事、外交顾问,张良为汉朝的建立与稳固贡献了最及时、最有效的建议,刘邦平时对将士是动辄大骂的,唯独对于张良,从始至终尊重信任。张良的计谋常是借力打力,不自见,故明,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随物赋形,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了解人性的隐秘,所以不和谁过不去,各自相安。

第一次攻打咸阳的时候,张良将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之术使用出来,瓦解了对方的力量;刘邦到了咸阳,见了美女和财宝,刚想伸手,被张良喊停;项伯来见张良,张良赶紧汇报给刘邦,鸿门宴才没有成为沛公的最后一餐;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赶往汉中的时候,张良劝其烧毁栈道,给章邯一个假象,为以后的复出做好准备;汉王三年,即公元前204年,张良力劝刘邦,不让其学战国时的张仪,时移势易,策略今已不同;汉王四年,刘邦和项羽打到不可开交的时候,韩信不愿出战,想要封地,刘邦气得大骂,是张良在桌子底下飞来一脚(沂水那个老人教的?),先让韩信来再说;当太子的位置动摇,是张良劝太子将商山四皓请来稳住阵脚,后来果然成为皇储大战中的制胜一招。

从始至终,就像一个连续不断的链条,只要有一环断开,历史就要重新搬演,汉朝——这个中国第一次出现的绵延四百年的盛世,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张良在得到《太公兵法》后,在下邳也聚集了百十个青年,下邳隶属留县,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后,就暂驻留县,张良本是去跟随他的,是在半路上遇到的刘邦。刘邦当时手底下也就是几千人,但张良很快发现自己找到了真正的下家了,他将《太公兵法》里的内容讲给人听,别人都以为是天书,只有沛公真正理解了,张良不禁感叹:“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啊!”因为只有他听懂了这个天书。士为知己者干活,张良于是打定主意跟随刘邦,在刘邦眼里,张良一样如同神赐,这样的君臣组合,不默契都难。

 

 

《〈龙文鞭影〉今读》全部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95347064_9_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