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今读(十五)
(2011-11-10 21:06:04)
标签:
龙文鞭影书山寻路国学经典蒙学文化 |
分类: 《龙文鞭影》今读 |
作壁上观,项庄舞剑,咸阳一炬,沐猴而冠
作壁上观
译注:钜鹿之战中,楚军在和秦军对决的时候,各诸侯国军队都已抵达,但都不敢上前参战。
说明:是不敢参战,而不是不愿。秦军和楚军无论是谁得胜了,都不会放过骑墙派的,这一点,各诸侯国也明白,但实在不敢加入这场千古大战。楚军,这时已经完全出离疯狂了,秦军呢,无论是将领、阵列,还是武器装备,都是第一流的,这就像《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夫人和夺命书生在长桌下撕扯的时候,春夏秋冬四香去下面帮助,结果就中了江湖最阴险的面目全非脚,幸好有唐伯虎的还我漂漂拳,才使花容月貌得以恢复。钜鹿附近可没有会这种拳法的人。
楚军的战术和武器就不用介绍了,拼到那个份上,真是飞花落叶、皆可攻敌,砖头菜刀、掂起就撂。再看秦军,将领方面,主要有王离、苏角和涉间。苏角在这场战斗中被杀,涉间拒绝投降,自杀而死,王离被俘。关于苏角和涉间,留下来的资料不多,不知他们是何出身,但从这场战役上来看,他们是尽自己的全力了。王离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王翦和王贲父子在帮助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王离曾担任蒙恬的副将,一起对付匈奴,在蒙恬被处死后,秦二世就将部队交给他来统领,继续捍卫北边的领土,后被调来与项羽对决。
秦军在钜鹿之战中,可以说是用兵不行,不能说兵士和武器不行。兵士方面,秦军一向信任老家的部队,八百里秦川造就的是豪迈雄放的陕北汉子,秦军就是由他们组成,稳扎稳打地成就一个光辉璀璨的大秦帝国,可歌可叹!武器方面,钜鹿之战时的秦军,所用的武器都是最新升级版的,性能堪称完美:例如弓弩。秦军的主力是步兵,因为经常遭遇骑马高速冲锋的匈奴兵,他们就造了一种用脚蹬住,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把弦给拉满的新型弓箭——弩,弩的力度更大,射程更远,再配合秦军的严整高效的队列,是很难突破的。
弩射出的箭头也非同一般,这些箭头的形状呈三棱形,这样在击中铠甲的瞬间产生旋转切割的效果,威力无比,而且每个棱形的弧面几乎一样,均是流线型设计,迅捷精准。为了使当时使用的青铜武器更加具有韧性,秦朝的兵器专家们对冶炼过程中加入的锡做了非常科学地调控。旋转切割、流线型设计、锡的量的调控等技术,无不说明我们的先人具有着杰出的想象力和实践力,但为什么两千年后,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伽利略、牛顿出现在欧洲,为什么工业革命也从欧洲兴起,而不是出现在中国或印度?李约瑟进一步问道:是因为智力方面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拿智力这样的因素来说话,本质上是人种论,这种想法和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对此还没有反省吗?中国缺的是真正对事物进行抽象思考的能力,如何从规则上升到法则,如何将生产需要和理论发现很好地绾结,如何学会博弈,而不是独吞,如何有宽广的胸襟,而不是仅仅为了一己一家,如何能够推己及人,而不是天天想着人人为己?形而下的器能否转化为形而上的道,与人才引进机制的顺畅与否,与法律法规的实施程度等,均是密切相关的。
不可否认,我们和真正的“抽象”还存在着距离,真正的抽象应该是从平常的材料中发现非凡的规律,当这种规律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简约得让人不敢相信,其中深邃的意蕴,是需要许多代人反复进行思考和验证的。真正的抽象不是让人看不懂,而是更加包容,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项庄舞剑
译注:鸿门宴上,范增看到项羽迟迟不杀刘邦,就出来叫项羽的堂弟项庄,让其在席间舞剑,伺机对刘邦下手。
说明:项羽不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并不能说明西楚霸王犹疑不决,也不是惺惺相惜,他和刘邦是不同类型的英雄,不可能惺惺。项羽曾邀请和刘邦单独决斗,但刘邦拒绝了。这和两人的出身有关,项羽是楚国的贵族,刘邦是平民出身。贵族,在面对仇敌的时候,经常选择单挑作为了结的方式,普希金与丹特斯,《战争与和平》里皮埃尔与多洛霍夫,都是这样的例子。在贵族看来,个人的荣誉是超过所有的,甚至比事业、爱情本身更为可贵,这一特权阶层,也要用特有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楚汉之争,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贵族阶层、贵族政体与平民阶层、平民政体的角逐。贵族重视血统、门第,不可否认,这两者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对于文化的传承起过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贵族的因袭、思考的方式日益脱离生活实际,使其陷于无谓的纷争与奢华的享受之中,整个社会也因此停滞。比血统、门第更稳定、更具包容精神的是各种规则和法则,战国时期的魏国虽然存在了不到三百年,但魏文侯在任内制定出的法律,是此后两千年的古代社会依法治国的蓝本,虽然在许多时候,他们的“法”更多地被“人”所侵凌,但并不能否认规范的价值和意义。
范增是很厉害的谋士,目光长远、办事利落,是很好的顾问,但要说项羽只要听取范增的建议,就可以夺得天下,也是不可能的。一个再厉害的顾问,也比不过萧何、韩信和张良的分工协作。萧何稳定后方,韩信统领前线,张良运筹帷幄,刘邦只要让三人各自发挥长处,自可无敌于天下。项羽在与刘邦长达四年多的较量中,并不是输在勇猛中,而是被分工更为细致的刘邦的团队彻底拖垮,项羽最后是疲于应对了,这场消耗战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刘邦手里的,这也是他早就规划好的。分工细致,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贵族太过专注个人和家族,对于这一层很难顾及。
咸阳一炬
译注:鸿门宴后,项羽率军杀进咸阳城,屠戮城里的人民,并杀害已经投降了的秦王子婴,然后烧毁秦朝的宫室——特别是其中的阿房宫,大火持续了三个多月。项羽又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往东面运去。
说明:从当年起兵的时候杀死会稽郡守殷通,再到活埋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兵士,再到这次杀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项羽的残忍越来越令人震惊。杀降将,历来被视为失德,汉代的李广就因为杀降将而留下了很不好的名声,有本事就强大到别人不敢侵犯,要么就战场上决一死战,已经投降,就要按各国通用的办法对待。
烧毁前朝的宫室,前人无数的心血就这样化烟而去,可以设想,如果项羽统一了天下,长城肯定也会全部被推倒。想原创是可以的,但这样割裂与已往的联系,是很不足取的,秦始皇的原创同样也是这样,所以帝国才能那样迅速倾颓。项羽和秦始皇均出身贵族,无论是千古一帝,还是西楚霸王,都忽略了历史是绵延向前的,可以有波峰波谷,但绝不容许出现断裂,否则会加倍地倒退。是不是必须经过亡羊补牢,才能明白未雨绸缪?
项羽显然是希望荣归故里的,对关中平原优越的位置并没有充分地了解,没有全局意识,不懂得建立根据地。只有拥有一个坚实的根据地,才能进退自如,关中平原对于项羽来说,就是一块这样的理想根据地,但他并没有以此为基点,而刘邦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了,虽然被项羽封到了蜀地,但他知道哪里才是方向。一旦拥有汉中平原,刘邦接着继续建立根据地,一步步缩小包围圈,项羽则在与刘邦和其他诸侯的循环战斗中不断地消耗,这毕竟不是贵族之间的决斗,而是带着自己的团队和许多团队一起PK,没有待定,只有胜出,或者流泪告别。唱完了霸王别姬,只有让我们唏嘘叹息。
沐猴而冠
译注:在咸阳犯下种种暴行后,项羽要带着财宝和妇女向东而去,这时有人劝他,说关中这个地方可以帮助成就霸业,但项羽一看到那些烧毁的宫殿,觉得要建起来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又想念家乡了,于是说道:“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一身锦衣在夜间行走,谁知道你发达了!”劝说项羽的这个人于是逢人谈到:“人都说楚国人一得志,就像猕猴带上了帽子,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了这话,就把这个劝说他的人扔到锅里煮了。
说明:猕猴带上了帽子,只是稍具人的形状,心性品行还远远不够,这样来形容楚国人是不合适的,只能说在有些方面需要反省和改进。楚文化灿烂悠久,项羽是没有好好看书,不知道楚国文化在战国时代之所以能够达到绚丽壮阔的顶点,正是因为从春秋末期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国的国都郢为止,有着连续二百多年的不断发展,这种连续性是一个国家能够强大的必备条件,如果每隔不久就混乱一次断裂一下,那么元气是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的,总是气喘吁吁的,怎么能够赢到最后?
《〈龙文鞭影〉今读》全部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95347064_9_1.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