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读诗经(一)
(2011-04-17 10:05:37)
标签:
微读微读系列诗经文化 |
分类: 散文 |
《微读诗经》(1),读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修订本),注解方面还行,关键是译文方面。这个修订本是周先生去世后,由其弟子完成的。初版的译文多好啊,这一改,文字好像更“规范”了,但读起来就不是那个味儿了。注解可以补充、更正,但他的翻译,最好别动,那可是最见性情的地方!
《微读诗经》(2),《关雎》里的日常事物。在对雎鸠、荇菜的吟唱中,可以看到歌者贴近本真的生活。取悦于窈窕淑女的琴瑟和钟鼓也是自然之物,发出的声音因此更能达到人的喜怒哀乐,更能反映身外世界的阴晴圆缺。无论是后妃之德,还是人之初的自觉,都因为有了这些日常事物的映照,而更显亲切有力。
《微读诗经》(3),《葛覃》里的俭省洁净。《毛诗序》里认为《葛覃》为后妃之本。她亲自劳作,将山沟里的葛藤加工成粗布和细服,换洗后回娘家,以此使整个家庭乃至社会变得清静平和。第一节宛然一幅工笔画,细致中见生动,整首诗就在这种场景中进行。诗情,在画意中展开时,效果不亚于“乐教”。
《微读诗经》(4),《卷耳》里的两处相思。周振甫认为钱钟书对《卷耳》的解析是正确的,这首诗就是先写妇人,再写丈夫,即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种“对话”的形式将两人的相思刻画得明明白白,比后人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更显质朴浑成,而其中的忧伤也已弥漫开来,别离之痛自古如斯。
《微读诗经》(5),《樛木》里的上善之德。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弯腰的樛木也是如此,虽有野葛掩盖缠绕,依然用善意来迎接。《毛诗序》讲到这是后妃逮下之意。君子也可这样,只要不是面对过分的诉求。如果缠绕于身的是“一支黄花”,自然要另当别论了。顺序应该是容而后忍,但通常只是忍而已。
《微读诗经》(6),《螽斯》里的深深祝福。周振甫先生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蛰蛰兮”翻译为“多得称密集”,我觉得不妥,因为这就和第一节最后一句“振振兮”重复了。“蛰蛰”可能更多的是“和”的意思,这样才会使整首诗的祝福层层深入——即首先祝其子孙多,然后祝其绵延,最后,祝他们相处融洽。
《微读诗经》(7),《桃夭》里的花样年华。一个姑娘嫁过来了,于是这家人都会因此幸福兴旺,就像一棵桃树迎来了春天,从此花开红艳,秋天的累累果实也翘首可望,连叶子都因此得到福泽,长得茂密繁盛。起首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反复读之,让人感到生命的光彩隐含其间,并已超越四季的轮回。
《微读诗经》(8),《兔罝》里的鸟尽弓藏。本来这首诗是说一个赳赳武夫如何勇猛、如何成为公侯的保障,并赢得公侯的信任的,但只要和历史联结,就会看到其中的不真实了。韩信不是就有兔死狗烹之叹吗,还是萧何聪明,能够善终。如果没有萧何厉害,那就学范蠡吧,早识真相,从此泛舟五湖,了此一世。
《微读诗经》(9),《芣苢》里的错落之美。在《诗经译注》的初版,周振甫先生将这首诗的倒数第二句“采采芣苢”译为“采呀采车前子”,而在修订本中,他的弟子将这句改为“采呀采呀车前子”,和其他各句的字数确是一样了,但从原诗的内容来看,这一句正是需要译得参差一些,才符合欢快的情态。
《微读诗经》(10),《汉广》里的两种追求。这首诗有处对比,即第一节里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与第二节的“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前一个是难以企及的,往往只是偶尔瞥见;后一个是现实一种,只要努力,就会看到希望。汉水急湍,如流星瞬即,而能经得起我们天长地久的注视的,是静谧的银河。
《微读诗经》(11),《汝坟》里的可爱中介。文王之化不能直接抵达君子的心,得需要他的老婆来辗转告知。而她又是如此疼人,在汝水边走着,没见到郎君,心慌得就像没吃饭,见了,发现没被劈腿,更是庆幸。但并不总是那么被动,要知道在这不平静的世界,夫人不仅要提醒你好好工作,还要照顾你的父母。
《微读诗经》(12),《麟之趾》里的仁义之兽。《广雅·释兽》:“麒麟步行中规,折还中矩,不履生虫,不折生草。”多好的兽啊,怪不得诗经要将你和翩翩公子比拟。麒麟有额有角,却不抵不触,亮剑也得分个时候,如白居易在《李都尉古剑》里所说:“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微读诗经》(13),《雀巢》里的有德斑鸠。鸠占鹊巢,本是明抢,但在自然界物竞天择的情势下是可以理解的,不必苛责。还是向好的一面去想,让善良与高洁成为一种可以仿照的对象。姚际恒在《诗经通论》里即认为“大抵文王公族之女,往嫁于诸大夫之家,诗人见而美之。”有德之女居有德之家,可矣。
《微读诗经》(14),《采蘩》里的夙夜辛劳。《毛诗序》谈到这首诗里,“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祭祀需要白蒿,夫人要亲自到水边洲上、湖沼里和山涧中去采,然后将首饰佩戴得丰崇得体,晨昏在列,祭祀完才能回家。每次读到“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时,总能感到古人所说的均壹之德,如此充沛。
《微读诗经》(15),《草虫》里的平静的心。没有遇到那人时,心里怦怦跳,就像《梦之浮桥》里唱的“爱并不盲目,没有爱才盲目”,那是盲目地跳。一经相见,“我心则降”,提到嗓子眼儿的那颗心,总算轻轻放下来了。“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那种缱绻依恋的情怀,是永世可感的爱。
《微读诗经》(16),《采蘋》里的少女祭司。去哪里采浮萍,采好后用什么来装、来煮,煮好后放在那里作为祭献,这些问题,要去问那个四姑娘——她是这里的祭司。在打理安排这些事情的时候,她的周身会散发出神圣的光芒,不仅是因为信仰,更是因为一种责任,一种自觉参与到周围生活中的决心和勇气。
《微读诗经》(17),《甘棠》里的桃李不言。不要去砍那甘棠树,因为召伯曾在那里歇息过,《诗三家义集疏》亦曾提及:“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睹物思人,后人就不忍心去砍伐了。公正、公平,这是合理的诉求。安得甘棠千万棵,大庇天下黎民俱欢乐!
《微读诗经》(18),《行露》里的聘礼问题。古时守礼法的人认为,夫妇者,人伦之始也,不可不正。这个正,是要有物质基础的,这首诗里的男方就是因为聘礼不够,被名正言顺地拒之门外了。现在的情况,恐怕也不乐观。没有房子,女朋友也很难娶过来。看来这不仅是观念问题,还是一个“礼”念问题。
《微读诗经》(19),《羔羊》里的进退有度。《毛诗序》提及:“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这样的“羔羊”肯定受欢迎。“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吃公家的饭,就要公事公办,私事不办,这才是公德。《诗三家义集疏》又形容大夫应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如坚贞温润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