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情的显露,自由的行走 --评陈子寒诗集《秋天的收获

(2009-03-12 22:28:05)
标签:

文学评论

文化

分类: 书评

                              真情的显露,自由的行走

                                                     ------评陈子寒诗集《秋天的收获》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谈起诗歌,以及与诗相关的人与事,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愫。诗歌在那个时代承担了太多:对社会新秩序进行重建的渴望与信心,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追寻,以及对新的生活信念的阐发等等。在诸多文学体裁样式中,诗歌以其独特的文本魅力征服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因为诗歌语言可以这般直白,当情感无法在陈旧的格式中得到表达,就可以让诗歌化作一部战斗的宣言,不用再去看韵脚是否合乎规范。虽然在当时就有评论家对此进行质疑,但倾诉的声音此时好像不容许任何批判。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历史决定了诗歌独特的境遇,当历史的风云变幻时,诗歌也会很快地做出回应。但诗歌并不能因此被称作风向标,在对历史做出回应的同时,诗歌自身也在发生着演变,这种演变是由诗歌自身的规律决定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市场经济所携带的商品文化席卷中华大地时,诗歌也未能躲离冲击,诗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出版都出现了以往不曾遇到的问题,有人用浮躁来形容,但更可以视之为转型,虽然会因此产生阵痛。这里的阵痛既包括已经成名的诗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所感到的心理落差,也有广大读者对诗歌未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而产生的失望。但从现在来看,这些阵痛正是诗歌的新生所必需的,通过这种心理和角色的转换,诗歌终于逐渐走上了正常的轨道。虽然在今天说一个人是诗人,不会像在以前那样引人瞩目,但诗人飞入寻常百姓家,或许正是另一个诗歌繁荣期到来的标志。在网络写作风行的当下,好的诗歌确实比从前更容易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各大诗歌论坛上崭露头角的新诗人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诗歌正是有了这些经历平凡而慧心超然的人而薪火承传。

    眼前的这部《秋天的收获》正是在市场化日益凸显,诗歌日益显出多元化的背景下诞生的。生活的纷扰与心灵的困惑并不是被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是用了倾诉的方式向第二人称“你”来展现,这在诗人的另一部诗集《世纪之恋》和散文集《初冬断想》中都有体现。“你”在这里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特指,而是可以和诗人进行对话的一个生动的人物,这个人物在这些诗歌作品中至少有以下两个作用:一,通过与叙述者所进行的对话来表现诗人对于“情感”的体悟;二,在仅仅只有叙述者进行表白时,成为一个潜在的倾听者。当然,此时这个倾听者可以置换成“心有戚戚”的读者。有了“你”,为什么还要一个“乖”呢?仔细地读完这些文字,相信读者可以看出作者执意要表达的是:对于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或无法直面的情感的一种难以割舍而又不得不舍的情怀。当一段往事实在无法释怀时,郁结于心的感情只有去执意地寻找一个可以承载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一个手势,一声叹息,但诗人却用了这样简单的一个字,仿佛恋人之间的呢喃,那里没有责备,只有用心呵护和对伤痛的轻轻抚慰,就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独特的旋律因承载了真情而倍显动听。

    这部诗集所展示的作者对于诗歌技巧的探索同样值得关注。这又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如上所述,对话体的运用。除了与“你”进行这种方式的交流外,还以追忆的方式将一段回忆用对话的方式来表现,如第五首《乖,我们的记忆》,虽然还是写给“你”的,但读起来还是可以感到诗人是在向广大而普遍的人生探寻:从男孩儿到男子,生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二,对于古典诗词的转化。如第十三首《乖,好像是首词》,从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古典意象的倾心。对于传统诗词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是新诗诞生以来就一直在讨论的话题,虽然至今没有定论,但勇于进行这方面的实践,这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读《乖,好像是首词》时,感觉有一种落差,第一段与下面的几段似乎没有牵连,但只要用心去读,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诗人为了要表达生活的戏剧性和虚拟性以及落寞的心境,用诗词的意象来关照和反衬现实的生活境遇,这是许多诗人都尝试过的,但大多数是将那些诗情画意散落于诗歌中,通过点缀来体现。《乖,好像是首词》却在诗歌的开头用了整整一段来进行铺陈,看似无关题旨,但从“一点浮萍去何方”到“莫问落花何方?落也伤,留也凉”,还是能够感到这和弥漫于整首诗的那种无所凭依的心境是相符的,全篇也因此显得很连贯,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中断。这或许是一种新的转化古典诗词的方法,当然,这种转化的可行性还需要诗人用自己的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来加以印证;三,对叙事诗的新的形式的探索。这可以从第六十八首《真无香,淡如水》看出。这首诗在整部诗集中显得很特别,没有多少修饰语,好像只是为了很好地叙述一件事情,但仔细读下来,可以明显得感到行与行之间的张力。如第四段的那两句“可最后知道了。他妈妈病时,我带荔枝去看/ 可她却当着他家的亲戚说:荔枝有毒”,两句话开头的那个“可”的重复所造成的无奈而又愤愤的效果是其他修辞手法难以达到的。这个故事或许在告诉我们:生活充满着悬念,有些事情或许没有答案。到最后,连询问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我们还是在不断地试图弥补那种距离,直到细流变成鸿沟。在进行具体叙述时,诗人将倾诉化为讲述,但读者仍可以从平淡的语调中看出波澜。

    我们读一部作品,总想将其与经典比较;读新诗,自然会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林徽因的《情愿》、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卞之琳的《距离的组织》等等。但进行这种比较的危险也显而易见,事实已经证明,用既有的诗歌模式来禁锢诗歌的天地,只会让经典变为教条,真正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诗缘情而发,好的诗歌就是真情的显露,真正的诗人不一定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在公共场合,他可能只是自由地行走在属于自己的林荫小路上,那里没有喧嚣的车马,只有自己对生命过往的斟酌。《秋天的收获》秉承了诗人一贯的探寻与思索的风格,如果读过诗人所写的长篇小说《谁为谁疗伤》,相信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春耕夏耘,正是为了秋收的那一刻,《秋天的收获》,正是诗人人生历练而成的一枚硕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