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秋季腹泻的防治

(2015-10-20 07:30:30)
标签:

健康

分类: 百姓养生

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在来临。夏秋之际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腹泻病在我国属于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婴幼儿迁延反复腹泻,引起肠道吸收障碍,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小儿消瘦、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迟缓。因此,秋季防治婴幼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  腹泻的分类

过去人们习惯称小儿腹泻为消化不良肠炎,近年来统称为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如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 

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呢?这是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二、    秋季腹泻的病因及症状

秋季腹泻又称轮状病毒腹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腹泻。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则于病毒颗粒侵入小肠上部上皮细胞内,使肠的绒毛细胞受损,引起水、电解质吸收减少,致使腹泻。该病以全球性、季节性、流行性和自限性为特征。临床多发于深秋初冬季节,最喜侵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以起病急,病情重,发热,上呼吸道症状重,呕吐多,腹泻频,排洗米水样或蛋花汤样水便,常伴失水酸中毒等全身症状为其特征。医学调查发现,人乳喂养的孩子较少发病。这是人乳中含有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抗体的缘故。秋季腹泻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因疾病早期30--50%的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所以有人认为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也很大。

本病在我国最常发生在秋季,婴幼儿多见。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一般5天左右可以痊愈。较重的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便呈水样,量多,故不久可以引起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减低、口干、眼眶及前囟凹陷、哭时无泪或少泪、精神委糜、面色苍白等,同时有酸中毒的表现,如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嗜睡等。如得到及时治疗,一般在1周左右可以痊愈。

喂养不当也可出现腹泻。如婴幼儿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的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发生腹泻。此外,夏秋季节,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增加也可以引起腹泻。夏季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感染而致的腹泻,而秋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病毒感染性腹泻:中医认为:在不影响孩子营养的情况下,应给消化道以休息。一般可禁食812小时,禁食时应补充适量的淡盐水;防止发生脱水。而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恢复饮食。秋季腹泻西药抗生素治疗大多无效,可以选择中药治疗。

三、腹泻的治疗原则

婴幼儿一旦出现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腹泻次数多,病程长,伴有发热和呕吐的患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对于轻型腹泻患儿在医生指导下,遵循预防或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很快就能康复。但对于那些由于肠胃功能紊乱而致泻的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常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四、中医对腹泻的分类

1、寒泻

  因为过食生冷,感受风寒引起症状:发烧、腹痛腹胀、大便清稀、肠鸣。用药可以选服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一日2次。

  2、热泻

  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腹泻急促而量多,大便稀黏、酸臭,小便黄。可选用葛根芩连微丸每次1g,每日服3次。

  3、水泻

  病儿贪食生冷食物,引起水泻不止,每天大便次数多,肠鸣腹胀,大便如稀水或不成形,泄后肠鸣腹胀减轻。病儿病情很容易加重,发生脱水。一般应到医院请医生治疗。

  4、伤食泻

  主要由于过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腹胀腹痛,便前哭闹,大便酸臭,或见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口臭气促,食欲不振,夜卧不安。可服至宝锭每次1丸,每日2次。

  5、脾虚泻

  久病久泄引起身体虚弱,面色发黄,疲倦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次数多。可用启脾丸每服1丸,日2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