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到 养生防秋乏
(2015-08-24 07:13:22)
标签:
健康 |
分类: 百姓养生 |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四节气,今年是公历8月23日。“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七修类稿》记记载着“处,止也,暑气至此此而止矣。”“处暑”之后,我国的很多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所以,处暑就味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
一、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叫做“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处暑”的到来,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大气的温度将逐渐下降,隆雨也逐渐减少,但南方的季节比北方晚。因此,在江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份“处暑”之后炎热未减,使人感到了与三伏天一样酷暑难耐 。“处暑”前后正是秋种繁忙季节,对于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来说,降雨非常宝贵的,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二、
饮食调理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玲薯,葡萄,梨等 。这些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应该多吃,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碱性食物,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碱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使人消除疲劳。 碱性食物有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等。总之,“处暑”时期要加强睡眠。防“秋乏”饮食多食碱性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安度“处暑”。
三、处暑节气防秋乏:
1、人为什么会出现“秋乏”?
从立秋后,天气早晚转凉,到了处暑,更是秋高气爽,人们感觉很舒服的季节。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乏呢?这是因为,从生理上讲,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比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处暑”时,早晚温凉,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暑湿最易伤脾,中医称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强壮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2、预防“秋乏”四步曲:
一要保正充足睡眠:
夏天闷热,人的情绪容易波动,着急上火,并且因热长期睡眠不足而精神不振。秋天一到,天气变凉,应该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并保证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备战“状态,防止上班犯困;同时,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年朋友,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具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古代养生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这是符合养生学的观点的。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有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午觉即有防病保健的意义,又符合养生道理。
二是饮食清淡为佳。
三是注意加强锻炼: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以早晚为好。只有体能充足,才能战胜季节交替时身体的不适。锻炼的方法以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为好,有助于情绪平静解除秋乏。伸懒腰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感到特别疲乏。这时候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精神爽快,十分地自在。即使在不疲劳的时候,有意识的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舒适。这是因为,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动,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
四是室内养些植物。
办公室的污染物质会通过观赏植物叶片背面的微孔道被吸人植物体内,而且花卉根部共生的微生物也能白动分解污染物,并为其根部所吸收。比如芦荟、吊兰能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把被认为能致癌的甲醛转化为像糖或氨基酸那样的天然物质。所以,办公室的绿化也很重要。
处暑的食疗:
百合莲子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