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常见病的食疗---腹泻

(2014-02-25 10:32:32)
分类: 百姓养生

    腹泻指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有粘液、脓血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腹泻非常普遍,95%以上的人都曾发生过腹泻。儿童更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过食寒凉、感受湿邪,造成脾胃虚弱而致。

为什么会出现腹泻呢?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饮食通过食道、胃、肠的消化吸收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当各种原因使肠道运动和分泌机能失调,肠蠕动增强,粪便通过结肠的速度加快,水分不能被充分吸收,都可收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严重的大便一天数十次,造成脱水。腹泻以儿童多见。当人们饮食不合理,如吃生冷太多,饮食油腻过量、饮食不洁之物或、暑天中暑等原因造成人体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食物水分没有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造成消化不良性腹泻、急性肠炎性腹泻、急性痢疾性腹泻等。

    中医认为,腹泻又称“泄泻”,多因感受外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湿邪和脾胃功能失调多见。“泄”,指泄漏,大便溏薄;“泻”,指大便急迫,粪水直下。腹泻可见于许多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有湿泄、寒泄、虚泄等最为常见。

现实生活中,儿童是生活最无规律、饮食最不科学、暴饮暴食;饮食不讲卫生,生冷食物不洗干净即食用的群体。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纯阳”之体,平时贪凉怕热,吃寒冷食物太多等都可造成腹泻。

如何预防腹泻呢?

1、儿童饮食寒凉要适度。一天中不要吃冷饮太多。在暑天更为重要。对于平时消化功能虚弱的人士就应禁止吃冷饮。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前、便后要洗手。平时生吃瓜果要洗干净。对于脾胃弱的小孩,吃水果最好在饭后半小时,这样可防止水果太凉刺激胃肠引起腹泻。

3、暑天勿贪凉过度。在三伏天,要防寒湿对人的侵袭,不要在露天睡觉,尤其是夜晚。腹部不要暴露,以免受凉而致腹泻。

4、饮食要合理,不要暴饮暴食。对于脾胃虚弱、平时容易腹泻的儿童要少吃油腻、油炸、粘糕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还要按时定点吃饭。

5、对日常有慢性腹泻的儿童,可以经常吃些酸性有收涩作用的食物,如马齿苋做成馅饼或凉拌、煮汤喝,都有止泻的作用。

6、从饮食上,腹泻的人平时可多吃一些健脾止泻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薏米、红枣等做成粥,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下面以常见的几种腹泻为例,讲一下食疗方法。

1、肠中湿热型腹泻:

这种腹泻患儿,因为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而致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粘、大便不爽、臭味较大伴有不消化食物、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此类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只要平时饮食有规律、吃饭荤素搭配,少吃油腻、辛辣上火的食物就可防止腹泻,如正在腹泻,可选用马齿苋粥,有清利湿热止泻的作用。

食疗:马齿苋粥

用料:新鲜马齿苋6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新鲜马齿苋同粳米一起煮粥。

功能说明:中医认为马齿苋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尤其对肠中湿热作用最好,而且还有收涩止泻的功效,加上粳米的养胃清热止泻。适用湿热型腹泻,平时多食马齿苋有预防肠炎、痢疾的作用,可做馅饼、煮汤都可。

2、脾胃虚寒型腹泻:

这类患耳大多平时喜欢吃寒凉饮食,长此以往造成脾胃消化功能受损,出现脾胃虚弱。当一次过量食用寒凉食物后,马上会腹泻。主要表现腹泻次数多,大便清稀少异味,严重如水,伴有腹痛、腹部怕凉喜暖。此类人士平时应少吃寒凉食物,喝温开水,禁食冷饮为好。食疗可选生姜、山药、大枣粥,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食疗:生姜、山药、大枣粥

用料:粳米100克,生姜数片,山药50克、大枣5枚。

制法:将鲜姜切成薄片或切细粒,山药洗净切块与粳米加上大枣和煮为粥。

功能说明:生姜温中散寒,且有止呕的作用,山药健脾补肾,大枣健脾止泻,粳米养胃。合为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腹泻。

3、脾胃虚弱型腹泻:

这种患儿病因多为长期饮食无规律或寒凉食物吃的过多,青、少年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等。以慢性腹泻为主。表现为腹泻并不严重,但长期不愈伴有腹胀、消瘦、面黄、乏力等症,这类患者必须找出致病因素,如生活饮食不规律,就要祛除;如寒凉之物吃的过多,就要禁食;如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就要适当调整。总之,在祛除病因的同时选择食疗以达辅助治疗的目的,如山药、莲子粥,有补脾胃滋肺肾的作用。

食疗:山药、莲子粥

用料:鲜山药100克,莲子50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山药洗净去皮切块,莲子洗净去心与粳米同煮即可。

功用说明:山药、莲子有健脾和胃止泻,益肾养心的功效。四季皆可食用,对于慢性腹泻以脾胃虚弱者最为适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