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的魅力所在(一)
(2011-01-07 15:43:5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漫话中医 |
一、古老的中医
在《山海经》里有这样的话:“医源于砭”。砭即砭石针,一种楔形石块。可以刺激穴位或排脓、放血。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专著《黄帝内经》中谈到了砭石的发明和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曾轰动了世界,“文字之光照千古”。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人称“殷墟”。殷墟还发掘出了一套玉制鱼型刀。对于这把刀的用途,文博中人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是刻刀,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是“饰品”。
有一篇报导,80年代末期的一天,在北京亮马桥经营收藏品市场,接近中午时分,来了一对带有河南口音的夫妇,向小贩兜售物品。其中有两件玉器用一张纸包着,意见即上述的鱼型刀,另一件竟是砭针。两块玉是用同一块青白和田玉制成,沁色也相同,可见是在同一地出土。砭、刀一同出现,似乎可说明二者都是医具,那么殷墟出土的那把鱼型刀自然也是医用之刀了。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古人以自然之物为医药宝库,使中医中药有取之不尽、永不衰竭之感。成书于汉代的第一部中药书,后人托名神农炎帝的《神农本草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并称为中医药学的三大经典。《神农本草经》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不知是否与人认识自然有关,全书按照一年365日之数,收载了365种药物;又按照天地人三才的布局,创造了上中下三品(药物毒性)分类法。北宋四川名医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一部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其中共记载药物1748种,医方3000多首,使本草学在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直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问世后,它的作用才稍微减弱。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评价说:“12、13世纪的《大观经史证类本草》(北宋大观二年校正刊行的《证类本草》),要比15、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时至今日,不管是历代中医的名家论著,还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深入人心,都是世界上任何学科不能比拟的。它的魅力所在,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索收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