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充

(2011-07-08 20:17:58)
标签:

杂谈

    前面所述的二个方向,说机会均等,其实有些情绪因素在,对此补充下。
    一般来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仅仅是摆脱贫困,所以中国三年前只是刚刚摆脱那样一个阶段:它基本只依赖于资源和劳动力。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国家自然状况不至于太恶劣,以及在和平环境下的劳动力充足且勤劳,都是应该摆脱贫苦的,这其实和所谓的“中国模式”一点关系也没有。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则主要依靠效率驱动,世界上这个阶段走不出的国家太多,走出的非常有限。所以,从客观来讲,目前中国人均4000多美元的的阶段,是不应该发生危机的,也不存在“中低收入陷阱”,或者说可能性比较小,除非我们的制度实在是太差。更大的可能是在一万美元临近时,来一场大的真格的衰退,那应该是七八年以后的事情。这中间的几年,还是应该会在效率的路上继续走。这个判断和前几篇文字的实体经济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情绪为什么容易失去信心呢,主要问题是近二年的社会问题急剧变化。我们每天所看到的新闻,接触的身边环境,以及发生的一些大的事情,都让人感觉非常差。当然,换个角度看,或许这也是好的现象,因为毕竟他们在曝光可以曝光,反而有改善的机会,以前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可能主要是不让曝光的原因。同时,这几年也还是效率时代的前几年,问题多起来也是客观上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心理冲击上应该有些准备。
    所以,真要客观的说,还是向好的可能性大,或者说,在真正的坏事来之前,还应该有好多年的太平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情解释一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