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市场突然走熊,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是悲观者的预期。如我这样的,元旦后的一篇博文《后市研判》里也提到过风险,但后来也有所麻痹。最近二三周来,每天看跌幅榜,又仔细看了低价股,才有些体会。
总体而言,过去一年多的市场,指数虽然不是在高位运行,但个股和题材的挖掘的确是太充分了,比07年还过分(07年的小股票在530后就基本结束了)。区域主题、世博、海南、流感、重组、物联网、低碳这样的就不要说了,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调结构就太夸张,是机构为主导,并直接导致海普瑞(产值22亿)的市值多过万科,碧水源(产值3亿)的市值大于金融街或青岛海尔(或者比肩于振华重工、三一重工),神州泰岳(产值7亿)相当于一汽轿车或1/2的中兴通讯或1/4的中国联通——从这一点看,的确过于疯狂了,可比与美国网络泡沫潮。
把海普瑞等同于中石油,的确有些嘲讽,但却非常贴切,只是换了个角色。一个原料药企业,在受益于百特事件而快速增长的时候,又在市场大捧调结构概念的时候上市,无疑是碰上了在最好的时点了——这一点和中石油几乎一样,都是在市场狂热的后期,以及在企业的最佳境上市的:当时大捧蓝筹股,能源价格还高涨。如今,中石油已经回归,接下来要等的便是海普瑞回归了:一个原料药企业,市值居然一度大于中国最好的成品药企业恒瑞医药的50%。在国外,海普瑞的客户都是世界级成品药大公司(辉瑞、强生、惠氏、罗氏等),但他们在美股的估值几乎没有超过营业额的3倍,如今就这么作一种原料药的企业,市值和产值却比一度大于30倍。
目前的A股市场,仍是周期类占据绝对份额。这是因为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相当于美国的四五十年代。因此美股的成分股主要是消费类、科技类或文化类且都是跨国巨头这样的结构对我们几乎没有参考性,而应该多看看美国的50多年前样子,在那个时候,美国钢铁或通用汽车才是市场主力。当然,万科总有一天也会象之前的中集集团(是中国第一个国际老大,他在90年代成为集装箱世界第一并不断巩固,如今又是半挂车的世界第一,但市值大大低于产值,才300亿,一度是海普瑞的一半不到,等同于神州泰岳)一样,成为过气明星,但目前可能还是有点为时过早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如10年,海普瑞们不可能成为眼前的主流,周期类也不会快速的退潮。
对应目前的大市,我的看法再补充一些:目前不是谁要起来的问题,而是谁要下去的问题,并不是指数还高,指数已经很低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空间,所以接下来的问题主要是是该跌的股票太多了。所以,以后可以看到1、低价股越来越多,目前5元以下的昨天才50个不到,且主要还是钢铁电力银行运输等,未来或许会有三四百个;2、高市盈率要回归或强势股要补跌,这在目前是刚刚开始不久;3、热点板块或强势板块要长期消失,这在目前也是刚开始,前几天农业或小金属仍在活跃着。所以工行或万科是难以再跌了,因为他们已经下跌了9个月,但是八股们才刚刚开始,是第一波。很快也可以看到指数会有那么一个横盘的阶段,但是市场不可能再会出现热点板块不断并牛股很多的局面,横盘主要还是由小股票超跌反弹以及权重股做箱体形成的,就类似今天,该跌的还是继续跌(强势股),跌多的就反弹(有色地产),跌不了的就走箱体(银行)。未来半年大致就是这种局面。
最后,我甚至想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次的整体走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八股涨无可涨引起的——低价股快没了,高价股这么高了,主题也快炒遍了。市场也是不停的在变,07年因为搞蓝筹股搞过了头,所以这次就不搞了(弄得权重股几乎都2010年PB低于二倍),都去搞小股票,王亚伟带头,现在同样搞过头了。所以对指数我并不担心,只是在想:不晓得下次搞啥了?但多多少少总归和金融创新有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