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人均GDP跃升的新阶段

(2009-03-17 16:58:10)
标签:

股票

     我屡屡谈及大陆未来五至十年的重要性,即要重视3000美元到6000美元或更高些这个阶段的巨大意义,但几次阐述较为简单,主要从边际效用思路描述。大而细的研究我当然没有,但今天有心说的更具体些,以回顾自己所在的宁波在过去十年里的变化,以亲身的感受及观察来讨论这个议题。
     由于未来内需的最重要二大推动力或者消费结构里的重头品种是房地产和汽车,所以下面主要就围绕着这二方面展开。 
     98年,我来宁波工作时,房地产还谈不上是个怎样的行业,按揭刚刚可以办理,福利分房还在实行,这固然和国家政策有关,但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阶段也是相关联的。当时,在近郊新建了一些小区,规模不大,质量不高,价格也很便宜,如今这些地方已经已算闹市中心。房地产公司的口头禅是“听党的话”,现在可能也是如此,但显然在过去是极不市场化的。角色呢主要还是国有公司为主,民企刚崭露头角。
那时候一般人的收入很低,普通的教师公务员年收入大约在2万左右,很多社会中小企业的一般员工还要低些,中型企业的IT经理也就5万上下。从统计数据看,当时的人均GDP是17000元。当时的房价好房子只要2000一平方,普通的只要1500上下,且好房子很少,有代表性差不多是联丰、明楼、白鹤之类。从城市建设看,天一广场区域还没有拆迁,月湖公园还没有改造。汽车大约是勤劳的企业主和与特权勾结的暴发户的奢侈品,老百姓很少。从车型、价格看也看的很明显,都是商务车,即便最便宜的老三样价格也很高,一般桑塔纳全部弄好后就要20万多。
     但这时,也可以说是变化的开始,虽然一开始感觉不明显,但回头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工资水平接下来几年上涨明显,二年后凯越出来了,接着赛欧喊出十万元的家庭车口号,虽然刚开始还是要十几万。房产价格开始温和上涨,规模显著扩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面貌不断大变样。 
     五年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03年,人均GDP已经接近3万元。汽车新三样有了新主流相,汽车开始走入中产阶级家庭,我身边的一大批人都在此后开始买车,全民掀起考驾照热潮。房价已经翻番,老百姓对房子是商品且是最大的商品的认知开始确立。
到了2008年,人均GDP达到7万元。现在汽车已经很普及,稍微好一点的小区里,楼道里12户人家大部分都有了。即便小区启用没几年,车库没有设在整个小区地下层的,停车基本都是大患。房价又再度翻番,即便已调整近二年了,当然我的理解是对于GDP一万美元以上的区域,房地产业的爆发期已经结束。现在的新小区已经开发在老宁波人不认识的地方,中心区已经没有土地了,虽然远但大交通能跟上且小区绿化环境更好,大家已经开始接受买房要远一些的观念的,城市化的趋势就是这样。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新的趋势值得注意,比如很多家庭在水果、牛奶以及早点方面的支出超过了饭菜钱;比如小孩子的教育支出方面,开始很注重课外技能的培养,这方面的支出大大超过了付给学校的;还有在文化、旅游以及消费方面的支出也有了很大提升;另外还发现乡下村落的小店里,居然小零食的牌子也都很有名,而不是过去的杂牌货,从大的方面说首推全民医保和养老体系的推进,这都是近几年的事,确实政府和老百姓得有充裕的钱才能有这样的变化,我相信这才刚刚开始。透过这些可以折射出经济结构和社会产业的变迁,在经历了以汽车和房地产等消费品为主导,以城市化和投资为驱动的时代后,现在已经又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有一些数据就很惹眼,比如宁波的投资已经很难超越5%,同时在GDP贡献上,第三产业比第二已经没有落后多少。 
     这是最近的十年,说短也短,说长也长。我清晰的记得1988年后的若干年,家乡小镇的中心中学日益破败以及老师们各显身手调往县城的景象,这是前面一个十年。再前面一个十年,我只能说说那个缺乏物质但充满野趣的童幼年,社会的巨变就无须多言了。 
     既往的三十年,对于宁波来说,最近的一个十年毋庸置疑是边际效用体现最明显的。现在2008的大陆平均GDP是二万元刚出头,大约是宁波七八年前的水平,相信宁波所经历的过程会在中西部区域重现。也就是说,从整体看,尤其是二三线城市,汽车和房地产二大产业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就是所谓的工业化下半场。 
     我们应该按着这个思路来看未来五到十年的投资机会,我想重头戏必将是资源类、品牌消费类和金融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