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初行情以来,A股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盘面热烈,只消几天高举高打,立即有很多人担心泡沫出现;而一旦大盘开始了调整,又招致更多人来担心,指数会不会再创新低。仅仅三个月的时间,这次已经是第三次了。
我觉得这里面需要考虑二个问题:
1、这一波行情是不是仅仅靠流动性推动?
2、美股怎么又去创了新低,到底还能跌多久?
这里简单探讨一些。
一、关于流动性
自指数攀升到2200点上方以后,突然出现了一股观点,即一月份暴增的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股市。二月初是统计数据出来的时间,恰逢上股市大涨,作为一个解释也可以理解,但很快这个观点不但成了财经评论的主流观点,也被很多机构所认可,尤其是中金。渲染到最后,几乎要逼迫有司去查证信贷资金的流向了。
我觉得这观点说的有点玄乎了,至少看起来踏空着鼓噪更厉害些。
从行情的时间看,启动是在11月10号。此时恰是全球硬着陆不久后以及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发生时间显然是恰当的。自后的三个月是硬着陆后去库存化的时点,也是从崩溃走向再平衡的时点,中间伴随着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刺激计划的扩大与深化,不论业内或者大众有向好的预期这是很正常的,环比数据也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点。所以这个行情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并非由一月末的一笔钱突然平地推起的。
其次,行情发展的重点板块主要是重周期性行业,比如机械、水泥、化工化纤化肥、有色等等,简而言之是受过大难的,现在有望较好程度地得到复苏的品种,从这一点看和上一条所述情况是类同的。至于概念股题材股,更是和政策相关了。这些行情基本上早就开始了,似乎也和一月末的流动性不搭界。
话说回来,A股目前的行情何需信贷资金支持?1800点的时候,沪深合计的流通盘总计才4.5万亿,扣除大股东与法人机构等长期资金,真正流通的筹码可能也就值2万亿。只要增加20%资金供给,边际效应就十分明显了,也就是顶多需要4千亿,而我们的储蓄却有20万亿。何况,区区4千亿何需动用储蓄,社保或中投等各路增持资金,机构券商的加仓资金,更不用说活跃的游资以及大众股民账户里的子弹了。
即便在低利率、积极财政和宽松货币下,流动性的改善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银行需要确信资产质量变恶的最差时点已经过去。现在流动性确实好了很多,但这也并不就说明银行信贷直接推高了股市。如果真是银行资金起了大作用,按着逻辑,那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大市会不会进一步调整了。情况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