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友人下了决心买了波波城二期的房子,大约是8000左右的单价。之前身边也有二户家庭买了这个楼盘的房子。差不多都是140出头的面积,总价110万出些头。我感觉,对于硬性需求而言,眼下来下单是个较为不错的选择,再等待已经意义不大了。
从房子的成本来分析也可见一斑:对于波波城这样的中高档定位小区,房子的建安费用以及城建配套已经差不多要二千,以他的地段楼面地价即便按目前的地价行情,可能也需要二三千的(之前有报道,麦德龙附近原大红鹰仓库地段的楼面地价是二千,因其拍卖价回到05年曾被社会关注,相比之下波波城的地段无疑更佳)。加上财物费用以及公司运行成本,考虑税费,实际上八千的价格真是不高,开发商已经并无多大利润空间了。另外可以参考的是一期的房子售价,在06年国庆,我丈母娘下单的时候单价是近7000,而当时还处于04~06年漫长的调整期。交付之后在07年中旬一度价涨至触万的,由此可说回调的幅度还是有一些的。昨天也听21世纪一门店经理聊及东海花园日前有一套小高层成交,单价差不多是9000,这几乎已达到我之前预判的跌幅了。
价格降下来,市场终于有了反应。全国的成交量也都有不小的放大。据友人说,现场的气氛也是令她下决定的原因之一,似乎有点明显受捧买盘热烈的感觉。
报章经常提到以收入房价比来描述国内外的悬殊状况,以此来说明国内房价畸高。二个月前,参加十周年大学同学会,遇见一海归,故特地咨之。听后觉得很是奇怪。据她描述,她家安在硅谷附近的一个农村,公交车都少见,房龄均在40年以上。以他们级别的收入,基本上属于硅谷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收入在7~12万美元范围,家庭总收入也就10万美元出头,选择的房子一般价格是80~130万的那一类,大小是差不多占地140平方。同时提到,他们哪儿很多朋友都是有二个小孩要自己养并无保姆,很是辛苦。看来,也不像他们所述的那样仅用三五年即可解决房子大事了嘛。当然之前我也有了解,因一亲戚在东京工作,置业在卫星城的郊区,相当于在类是上海的周边城市比如嘉兴的郊区,二室一厅的房子,换算成人民币大约200多万,也需工作多年。我夏天去了香港,回来之后,深觉宁波的房价实在没有什么好危言耸听的。
后来听了一个报告,金岩石以他美国公民的身份做了一个系统的讲解,方对美国的房价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美国的房价基本是四个档次,第一类是50万以下,第二类是50~150万,第三类是150~350万,再往上就属于豪宅,较为稀缺。现在的金融危机源头是美国的房地产捅了大漏子,但其实主要是第一类降价比较多,幅度比较大,也就是引起了所谓的次贷。第二类顶多也就下跌10%几,第三类跌幅大约为个位数了,豪宅到今天也没有降价,可能还在升呢(这种情况也印证了全美房价指数到现在跌幅也就10%强的统计)。那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的害群之马呢?还有为什么有一美元的房子呢,金岩石也有细致的描述,这里不做转述了。反正可以印证一点,在美国中产阶级的住房也并不便宜,置房和购车是有天壤之别的,差异远甚于国内。
总体感觉,国内的住房消费其实蛮超前的。友人买的房子,若要去和金岩石的分类匹配,肯定是属于第二类房子的高端了,也超越了我大学同学的标准,更比我在日本的亲戚和香港的同胞幸福。住着好小区的大房子,当然代价要高一些哦!还幸亏房价降了不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