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4月9日上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该校领导称,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不会对其进行处分。(4月11日《扬子晚报》
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演讲,没想到因为涉及到了抨击教育之利弊,竟演化成了民众对教育现状的集体大讨论。在纷纷攘攘的民意背后,对学生的这一行为究竟该如何定义,目前或许还无法定下结论。但是,由该事件所透露出来的学生话语困境却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显而易见,学生对教育现状的“慷慨陈词”本没有什么原罪,毕竟,教育本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也不是一道单选题,也唯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纠偏,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来促进身个性的发展。在家里,他们受制于家长,在学校,却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钳制”下“艰难”发展,这种家长与学校主宰孩子一切的办法,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话语空间,这种畸形的教育模式,不但压抑了学生个性,更撕裂了教育本应包含的人性之爱。
试想,我们的教育,如果能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给他们足够的话语权,也断不会出现学生在国旗下“慷慨激昂”的场面。然而,在现今的中学教育中,我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机构设置来解决学生心中的郁闷,也没有哪一个老师愿意冒“应试”之险,去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
学生话语权受限,并不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也曾受到多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学生呼唤自己的话语权却是在升国旗这样庄重的场合,以这样另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懑,不得不说是教育之痛。这样的黑色幽默,又有几人能读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同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如果不听从学生意见,不给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让他们在沉闷的环境里狭隘的成长,这样的教育,只会成为炼制学生的机器,而泯灭学生个性之发展。
4月12日《温州晚报》:http://wzwb.66wz.com/html/2012-04/12/content_1218246.htm
4月15日《春城晚报》:http://ccwb.yunnan.cn/html/2012-04/15/content_56156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