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公众缘何如此紧张
(2011-06-09 17:30:52)
标签:
高考整个社会职业教育社会各界补习校园 |
分类: 时事随感 |
高考,公众缘何如此紧张
文/张剑
6月8日,全国绝大部分考生完成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能力测验”。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几个月的紧张备战,对于他们来说,这两天或许只是小试牛刀,毕竟:“播什么样的种,开什么样的花”。然而,如您我所知,高考并不只考那些“战场”上的学子们,它还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服务体系,检测着公众的诚信水准。它像社会的风向标,更似道德的试验纸,吸引着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为维护高考期间社会秩序,仅在2010年,全国公安机关就出动警力58.1万人次,车辆13.2万台次。当然,这之中还不包括为考生服务的道路交通系统、饮食后勤系统以及医疗急救系统。一场普通的考试,引来全社会“聚焦”的目光,个中缘由,恐怕值得每个人深思。
首先,就考试的“功利性”来看,在当前我国人才选拔机制还很单一的情况下,高考依然是底层人民向上层流动的最佳途径,也是最公平的途径。比如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或许正是为了跳出“农门”,不辜负祖辈的厚望。虽然,由于学习起点与学习环境的差异,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免不了要成为高考的牺牲品,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高考的“热衷”。他们之中,也有“誓不考上永不休”的坚守者,在中学校园里,补习、补习、再补习,他们,仿佛永远也跳不出高考为其设置的“怪圈”。
其次,在职业教育普遍被“鄙视”的当下,高考被认为是最受人“待见”,也是最“体面”的深造方式。在国人的潜意识里,读书做学问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 60%,而在校学生却只有880万,相对于2900万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渺小与卑微的数字。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公众的不理解,家长的不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社会的不认可、政府的不重视。在一纸本科文凭就能决出胜负的环境里,在学历程度与就业优劣“严重”挂钩的当下社会,职业教育被“抛弃”实乃不足为奇。
最后,每年高考选拔的唯一性,也迫使全国考生不得不背水一战。错过两天考试,或许就会错过有些人的一生。如果我们的高考能多角度、多次数进行,那么,浩浩荡荡的参考大军定会有所减少;如果我们的高考打破笔试定终生的惯有传统,那么,无论是考生还是整个社会,都不会在这两天如此紧张。
高考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对高考的热切期待,然而,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喧嚣浮躁的一面。短短两天,又怎能承载起考生对未来的期待。此刻,教育的阵痛再次触动你我心房,我们要问的是:高考,何时才能回归平淡?高考,又何时才不会牵动全社会紧张的神经?或许,那一天的到来,也正是我们教育改革成功之时。
6月9日《绵阳晚报》:http://epaper.su-long.com/mywb/html/2011-06/09/content_87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