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功利性刷票背后的多重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拟通过网络投票选出大学生公益团队给予资助,然而,不少参加评比的大学生团体找到刷票公司以1000张选票200元的价格进行刷票,最高时第一名达到了7万多张,但在主办方删除所刷票数后,最高排名的团队只有3000张选票。(《京华时报》6月8日报道)
7万多张选票,6万多是靠刷票而得。面对这样的结果,或许你早已目瞪口呆;也或许,你只是莞尔一笑,不予理睬。的确,这就是互联网!它在让我们无限接近真相的同时,却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幻化的作弊空间,让一些人腐化、堕落。
大学生公益团队属于无偿服务的志愿团队,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给予的资助也只是为了保证公益团队的正常运行,它并不会以这种形式给大学生带来任何经济回报。可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网络投票,竟带来了如此恶劣般的“刷票”竞争。这之中暴露的问题,或许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首先必须承认,大学生信仰迷失以及道德滑坡是刷票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高尔基曾说过:“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而反观这些大学生的刷票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缺的不是智慧,而是信仰与道德的坚守。可令人悲哀的是,他们却将仅有的智慧用在了功利性的投机取巧上,这不但侮辱了自身,也玷污了公益事业的纯洁属性,背离了公益事业的初衷。
然而,另外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网络投票已经丧失了它原有的公信力。浮躁喧嚣下的社会,任何人都不想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而是渴望一种捷径,一种“非常规”手段来谋取利益。笔者所在的QQ群和微博上,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帮忙投票的消息。这之中,有熟悉的同学或朋友,而大部分都是素不相识。试想,这样的投票,公信力安在?其实,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亵渎着自己的权力,助长着他人的“飞扬跋扈”。
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支撑高校公益事业开展资源的稀缺性。笔者所在的大学,每年都会组织一部分同学深入社会开展公益活动,然而,就是这样的校内活动,报名的千千万,可最后能通过审批的也就寥寥几人。大学生想通过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可学校乃至社会搭建的服务平台却十分有限,当遇到有限的支撑资源,这不可调和的矛盾便会通过各种形式显现出来。网络刷票便是典型。
一次“司空见惯”的网络投票,却折射出了大学生思想滑坡的无奈现实,披露了网络投票的种种弊端,揭开了公益事业资源不足的无情短板。于标治本,我们还得从重塑网络投票公信力、加大大学生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等方面着手,只有这样,方能铲除恶性刷票机上那些利益勾结之手。
6月9日《法制日报》: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1-06/09/content_2729498.htm?node=20735
6月9日《新民晚报》: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1-06/09/content_712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