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苏黎杰云南信息报山东商报浪费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请给研究生油漆工一点掌声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39岁女子苏黎杰,居然在家乡当起了油漆工,自称日子很踏实,精神很放松。(山东商报3月5日报道)
《云南信息报》昨日刊登评论文章《姐当的是油漆工刷的是教育资源》。文章指出:北大硕士毕业生苏黎杰放弃高学历与专业而不顾回乡当油漆工是对“金凤凰”自身的讽刺、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更是浪费了我国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云南信息报3月6日报道)
在常人眼里,油漆工这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岗位,的确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娴熟的职业技能。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放低身段去做这种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难免让人觉得大材小用、浪费资源,公众对其口诛笔伐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但在笔者看来,苏黎杰回乡当油漆工并没有错,最大的错误还在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审视。
首先,职业并没有等级之分,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并非只有厨师才能做饭、美容师才能美容,也并非只有专业对口才能将能力释放、才情彰显。如果说研究生毕业非得去搞研究,本科生毕业就一定得进有“面子”的企业单位,那么,最基层的工作谁去做?殊不知,一些重大发现、某项重大成果的问世,最原始的动力还在于基层的不断“发现”。
其次,大学不是技能培训场,大学教给学生的东西,也不是某些简单的技能、肤浅的“求生”本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认知。至于专业知识,也并不是学生日后发展的唯一“砝码”。苏黎杰放弃高学历与专业技能,当起了刷漆工,只要她的希冀还在、梦想还在,她从学校学到的认知思维,就一定会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如果某一天,她把这项工作搞成了一个科研项目,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还会诘问:这是在浪费教育资源吗?
最后,苏黎杰这句“在家乡日子很踏实,精神很放松” 更是句大实话,它道出了一位农村学生在城市打拼中的诸多不易,当一个人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环境里终日惶恐不安,何不“退而求其次”,舍弃城市喧嚣的生活、烦乱的节奏,回到乡村,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所以在笔者看来,给苏黎杰一点宽容和掌声又何妨?毕竟,做什么工作、到哪去工作,完全是个人自愿,我们拿什么对其干涉?如果非要将这种行为和浪费教育资源挂上钩,那么,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浪费又该作何解释?
本文刊于3月7日《新闻晚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1-03/07/content_525519.htm
3月8日《武汉晨报》: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1-03/07/content_4771578.htm
3月9日《科教新报》http://epaper.voc.com.cn/kjxb/html/2011-03/09/content_3118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