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海“华丽”转身,凸显现实司法之痛
(2010-10-11 16:26:08)
标签:
赵作海公民代理司法之痛杂谈 |
分类: 时事随感 |
赵作海“华丽”转身,凸显现实司法之痛
文/张剑
赵作海与新老伴“高调”亮相替别人维权。赵作海代理的是一起发生在21年前的命案,老赵称此案的司法鉴定弄虚作假,还存在串供事实,此次自己的身份是公民代理,免费替人维权只因“看不惯”。(《河南商报》10月11日报道)
十一年前,他是一个农民,十一年后,他是农民兼公民代理。或许,这十一年,给了他太多不堪回首的记忆,这天堂地狱的痛苦轮回,让他义无反顾的去为正义代言;或许,他是凭借自己的新闻效应,借舆论之口把一个21年前的冤案推上风口浪尖。然而,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赵作海的“华丽”转身,都不可避免的凸显了现实司法之痛。
二十年岁月,维权道路漫长之痛。赵作海代理的是二十一年前发生的命案,被害家属称案件存在很多疑点,鉴定弄虚作假、串供事实。二十年间,被害家属多次上访未果,直到2009年,才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二十年维权之路,二十年漫长等待,法律的阳光、司法的尊严,该作出怎样的交代?这漫长的维权之痛,普通民众对司法“公正裁决”的朴素期待,代价为何如此之大?为何,我们的司法部门,这二十年无动于衷,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没有一个明确答复?
舆论压力,司法机关缺乏主动之痛。“凭借自己的影响力,督促政法机关联动办案”,赵作海这样说道。事实上,赵作海出面,也确实引起了法院的高度重视,他和省高院院长联系过,开封法院的领导找他谈过案子的具体情况。一方面,推动了整个案件的审理进程,另一方面,
由于赵作海被误判凸显的司法失败,也促使法院方面不得不对案件审理更加小心谨慎。但是,这种在被动压力下凸显的司法主动,无疑不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执法者脸上。假如一个案件要经过民意的哗然、媒体的呼唤,才能看到司法部门行动的步伐,对于这些人来说,或许是幸运的,但对于那些处于最底层、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的案件,重见天日,何其艰难!
赵作海“华丽”转身,社会法律意识缺乏之痛。赵作海懂法律吗?这一点无从考证,但新闻中却明显指出,他连什么叫“公民代理”都没有搞清楚。他帮受害人家属打官司,完全是出于同情和自己在狱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可是,法制社会,谁又会以经验和同情心论事呢?赵作海凭借经验和同情,对案件的审讯究竟又有多大帮助?我们高呼的法律援助,为何此时难见踪影?我们的法律普及,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赵作海身份的“华丽”转身,凸显的正是我国司法现实之痛!如果不找出病根,或许,下一个“赵作海代理”还会出现,下一个二十年拖延案件还会现身!
新闻来源: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0_10/11/2740293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