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出家不是宿命
(2010-07-23 16:22:46)
标签:
马鹏大学生林山出家杂谈 |
分类: 我眼中的教育 |
谁该为欲出家的大学毕业生负责
似乎,作为占据中国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依旧以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也许只有这一种办法才能摆脱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同样,也只有这一种办法才能实现父辈们寄托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遗憾的是,目前这一种途径不再是普通家庭改变旧有窘迫之境的法宝了。
中国新闻网据乐山台报道,近日,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嘶溪寺庙内有一名陌生男青年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已经两天了。警方赶到现场,发现该男子已经严重脱水、奄奄一息,于是迅速将该青年送到县人民医院急诊。之后通过户口薄显示,该男子叫林山,今年28岁,家住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警方调查得知,林山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如意的工作,无奈之下,选择了出家。
看到这样的一份报道,我的心中一沉,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之感,大学不是数以万计的人梦寐以求的蜕变的地方么?不是很多普通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为之艰辛奋斗了多年的心灵寄托么?长期以来,大学不正是普通灰姑娘成就公主梦想的仙境么?
然而,现在呢,大学毕业生竟然无法找到一份可以让自己维系下来的工作而灰心到了出家的地步,难道这不是一个让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家庭伤心的悲剧么?
中国人就业方式和就业者的思想还是比较传统的,多元化就业的局面远远还没有形成,所以很多教育形式、家庭观念和莘莘学子的求学思想仍然依托于传统的教育和就业基础。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名言警句一直还是很多家长在孩子耳边唠叨最多的话语,如同“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苦读精神依旧是父母教育孩子最为有力最为有理的实例。他们认为作为学生,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都是值得的,因为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如中古代人考取了状元,最起码也如同考中了秀才一样,从此之后就可以光宗耀祖,就可以梦想成真,就可以不再去靠汗水艰辛度日……
那么,现在呢,林山出家的举动不就彻彻底底打破了国人梦幻一般的宏伟蓝图了吗——上大学之后难道就只能不断为了一份工作而碰壁,一次次失败过后,还能怎样——希望,失望,绝望……林山为什么就走不出这一看似宿命的魔圈,最终选择了看破红尘皈依佛门?试问,谁该为林山一样的大学生负责呢?
我的几点担忧:一是“读书无用论”有可能会再一次成为父母供养孩子上学的心理障碍。既然孩子通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辛辛苦苦读书,既然父母忍受酷热和饥寒夜以继日的努力挣钱供养孩子读书,如今,孩子考上了大学,父母供养孩子大学毕业又能怎样,不照旧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连一份体面的可以维系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那读书又有何用?
二是国人的普遍文化素质会不断下降。既然考上大学都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那还会有谁整日泡在各种名目繁杂且异常单调的书海之中,还会有谁会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一切辛劳挣取学费供养自己的孩子去上所谓的大学呢?也许“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因此不能再成为支撑学生们前进的精神支柱了,大学呢?既然都没有多少人上大学了,大学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国家又靠什么去遏制民族精神漠化?
三是因为读书无用而会出现很多游手好闲之徒,势必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放弃上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创业的资本,包括智力、资金、可供选择的项目等等,就是提笼架鸟也得是张好古一样的富二代才行啊,那么咱这种什么也没有的人提笼架鸟无异于等死了,喝西北风从来就不能顶饥。这些实际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的话,那么不具备自主创业的人们他们还能干什么呢?
四是支撑社会前进、担负时代使命的可用之才会极度匮乏,直到枯竭,更谈不上所谓的资源接替了。高学历人才会越来越少,但社会还要照旧前进,如同林山出家了,地球不会因为林山出家而没有了寺庙,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掌握高科技技术的人无法及时更新和储备,社会用人不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甚至断档的悲惨局面么?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已,可能有人认为我把问题看得太过严重了,也许只是杞人忧天罢了。但林山是大学毕业生不容置疑,他也是父母经过了千辛万苦,自己经过了不懈努力才考取并完成了大学的,因为找不到工作最终看破红尘选择出家确实也是事实,这难道不是是一个令人着实失落的信号么?世间之事,一旦有一就自然会有后续者,我想国家相关部门定不会漠然视之,看到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吧。
新闻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10/07-23/24214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