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家岭矿难搬上屏幕必遭非议

(2010-06-02 14:38:21)
标签:

原创

王家岭煤矿

银屏

伤痛

杂谈

分类: 我眼中的社会

王家岭矿难搬上屏幕必遭非议

我们应该没有忘记王家岭矿难中那令人断肠的一幕幕惨状吧,我们应该没有忘记被困于井下的工作人员被救出时可怜且欣喜的场景吧,还有,还有那些永远离开他们父母妻儿的我们的同胞,我们不可能健忘到连仅仅过去才2个月的王家岭矿难都不记得了吧?

我相信中国人是不会忘记的,这人为的灾难的。不会忘记政府果敢组织的抢救现场,不会忘记犹如天河倾泻的排水气势,不会忘记媒体朋友忘我工作,给我们报道王家岭矿难抢救全部过程,我们更不会忘记创造的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王家岭矿难是已经过去了,似乎已经被时间冲淡了很多,然而,矿难真的已经随着王家岭矿难的结束而过去了吗?难道矿难在国人心中造成的伤痛也随着王家岭矿难的结束终结了吗?造成王家岭矿难的教训是不是也随着王家岭矿难的过去而过去了呢?

中国新闻网 61“王家岭大救援”创造了煤矿救援史的奇迹!它即将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暂定名《八天八夜》。29日,本片导演、编剧携剧本初稿来到太原,举办剧本研讨会,特别邀请全程参加抢险救援的一线救援人员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做似乎并没有什么错,影片定位于大救援,以弘扬主旋律为基准,从这个层面上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任何一个影片都应该有个背景,反之,那就成了无源之水,场面在怎么宏大,情节在怎么曲折都无法给观众一个全面的交代。这样一部工作人员辛苦了好多天,挥洒了无数汗水的片子,到头来观众成了傻子,从头至尾聚精会神看完了,满脑子糊涂——为什么会会有这样那样的举动呢?也就是说,你得交代王家岭大救援出现的原因。

如此,我认为将王家岭矿难搬上银屏必然要遭到非议。

原因一:将王家岭矿难搬上银屏是本末倒置。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王家岭大救援”创造了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它使国人高度团结,爆发出了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民族力量!然而,我们在欣然接受国家政府部门组织得力,抢救及时,措施得当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绩时,是不是应该先去思考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的原因,是不是应该在沉思中寻找我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是不是应该提出避免和杜绝类似于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的可行性措施?如果抛却了这些根本性的东西,将悲剧做成电影作为“国庆”献礼,岂不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么?

原因二:山西出资拍王家岭矿难救援电影是对自身问题的掩饰。我记得在董倩主持的《新闻1+1》上,报道了国家安监总局骆琳和特约评论员王锡锌等专家认为王家岭矿发生矿难的原因,那就是包括在建矿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施工安全措施不落实,工作面出现透水征兆后,没有按照规定及时撤人和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等突出问题。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最终出现了一个观点——专家分析王家岭矿难本质原因是对生命的漠视。既然如此,那么山西出资拍王家岭矿难救援电影是不是想换一种角度粉饰自己的错误,混淆国人的视听,变自己管理上的严重失误为听党的话,“不管过去怎样,咱最终出色完成了‘亡羊补牢’的壮举,不断肯定且应该颂扬”。

原因三:伤痛暂未平复,国人难以接受。328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各方面的报道如同冬天里飞扬的雪花铺天盖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冰冻了我们的神经,一幕幕令人失魂落魄的场景,一个个令人肝肠寸断的名字,一张张令人喜忧参半的脸庞……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伤痛,短短2个月后,以矿难救援为题材的电影将入眼帘,这种心理反差平常人谁能承受得了?也许只有所谓的不惜代价、不分昼夜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救出受困88夜的115名矿工,在漆黑的矿井中托起了生命的方舟,创造矿难救援史上奇迹的某某才能欣然接受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警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