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昙采药石刻位于明道观西南三块不同的巨石之上,共三处,是崂山第二古老的石刻,是研究崂山宗教文化的珍贵史料。2009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处左有带佛光莲座的线刻佛像,右有篆书阴刻“敕孙昙採仙药山房”。第二处距采药仙房约60米的巨石上刻有8行、60余字的摩崖石刻,只有“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第三处在棋盘石上,文为:“敕採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这三处石刻所记应为唐玄宗遣孙昙到崂山采药炼丹之事。
前两处石刻周围树木繁茂,不易发现,但所处位置平缓非险要之地,只要仔细寻找,不难找到。第三处尽管知道在棋盘石上,但多次寻找不见,直至2018年1月,才发现,观其所在位置在棋盘石非常倾斜的的东北角上,下为悬崖,刻石距离悬崖不到一米的距离,所在处实在过于危险。另外石刻经过千年的风雪日晒,字迹早已经融入巨石之中,距离稍微远点,就什么也看不见,因此不易被人发现,即是知道刻石处,也只能远观,好在当天天气不错,风不大,才小心翼翼的尽量靠近观看,事后想来让人心惊。
根据《崂山史志》记载,一千两百年前,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道士孙昙奉唐玄宗之命来到崂山采炼仙药,建起了采药山房,并留下了三处神秘的刻石。位于棋盘石上的刻石则在2012年6月发现。这三处唐代石刻的发现也佐证李白来过崂山,天宝元年李白在进宫前来到崂山,进宫后和唐玄宗讲述了仙山的妙境,于是唐玄宗在天宝二年派孙昙来仙山炼丹采药。李白曾做诗《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孙凤云《游崂纪略》记录了其光绪乙丑(1889年)夏四月四日至二十五日的游崂经历,其中有记述他和道人慧通游览棋盘石时的情景:“慧通攀缘而上,言其上顶平如砥,刻‘敕采仙药孙昙遗祭求仙石’十数字。”
据清朝末年姚峻德《游崂纪略》中记载:“棋盘石,石峻嶒盘叠,自东而上,平处有刻划形似阵图,四面各有门,所谓棋盘也。东北字一行,镌‘敕采仙药孙昙遗祭求仙石’十数字。”
从明道观下行,沿野路往西南方向走约四五百米,见四岔口,
第一处
岔口右转,密林中有巨石,仔细看。有一孤石,左有线刻石像,右有阴刻“敕孙昙采仙药山房”。
敕孙昙采仙药山房
关于石像,看样式为菩萨像。也有人认为为孙昙像。

第二处
继续往西约60米处,迎面巨石上刻60余字的摩崖石刻

刻石实在难以看清,据清代记载,此摩崖共69字,当时尚可辨认的有37字。但经历了1000余年的风雨剥蚀,只有“大唐二年三月初六奉敕采仙药孙昙”十几个字尚能辨识。该文的大意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奉旨采仙药的孙昙在崂山发现了仙药,遣人报告,等待来命,云云。

旁边的区级保护碑
第三处
原路折回,直行,到达棋盘石。这是棋盘石上的石刻大体位置。

登上棋盘石,见东北方向,下坡处上书‘敕采仙药孙昙逸祭山海求仙石’。由于年月太久,字迹几乎看不清楚。
“敕”的意思是奉皇命,孙昙的“孙”字右边刻成了道教中寓意吉祥的葫芦,“逸”字则表明孙昙是逸士。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孙昙奉皇上的命令以道士身份来崂山采仙药,在山海之间炼丹并找到了仙石。
站在棋盘石高处看东南面。远处有一巨石,像人形,面向崂顶,称为孙昙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