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华严寺景区那罗延窟之上的招风岭南面,有一片相对平缓的高山林地,这里除了有著名的棋盘石、明道观、孙昊采药山房。也是崂山野路岔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方圆不到一公里的范围之内,竟然有7条主要的野路,分别通向崂山不同的地方。
明道观位于崂山华严寺景区内招风岭前,海拔约700米高,是崂山众道观中海拔最高的道观。
明道观四周群山环抱,植被丰富,竹幽林深,高大的巨松环绕。明道观西有“挂日峰”、东有“观日峰”。其东南方1里处,有崂山12景之一人间仙境棋盘石。其东北200米处,有唐代药师孙昙石刻,还有永不干涸的谷底甘泉。风景十分迷人。
明道观的原始建筑始建于唐,是孙昙在崂山采药炼丹的山房,现存的道观建筑是清朝白云洞道士田白云的传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明霞洞道士宋天成来此创建。
史料记载该道观兴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属全真道金山派,占地1380多平方米。道观分为二院,东院为“玉皇殿”、西院为“三清殿”,分祀玉皇、三清彩色塑像。道观后有三真、天然两洞,为郝、李、袁三道士冢,均为道教名胜,洞下有一清泉,清澈见底,四季不涸。观西南远远两峰矗立如柱,一高一下,形如二人并肩伫立,又如相对与语,名二仙传道石,俗称两口石。
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为道观鼎盛时期,有道士18名,房舍32间,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土地160多亩,1939年该观被日军烧毁,后逐步修复。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仅有道士5人。
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革”中,观内的塑像、经卷、字画等全被破坏无遗,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后迁出。遗址原是一个方形院落,东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间,左配殿6间,右配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后部分已坍塌,东面3间仅剩框架,西面3间仅存房基。院内北侧还有一张石桌,应该是古文物啦。
明道观过去因道路蜿蜒崎岖,游人较少涉足。2014年新修了由那罗延窟至明道观的石阶路,
从那罗延窟继续北上攀登,约1小时即可到达,游客也渐渐增多。
2016年,明道观又改为防火站,并且养了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就基本上不在进入参观了。
此处由于地处崂山腹地,附近岔口极多,而且部分岔口没有路标,很容易迷路,一旦走错,将会南辕北辙。从这里往北偏西攀登,可以上到招风岭,到达庙岭防火站。往西偏北,可以直接上到滑溜口,一路上有人工建造的石阶,非常好走;往南再往西,可以到达清水湾,直通山梁山脊小路到达五叉,南可去崂顶。东南方向,可以下到泉心河。往正东方向,可以下到华严寺。往东偏北的一条,可以下到雕龙嘴。最迷惑人的是,这7条小路口并不在一个地方,是在密林幽谷当中,转来绕去。而且,每条路的半途,还会生出其它的叉路。因而,初游崂山的驴友,可要慎之又慎。
站在招风岭半山腰南看下看明道观一带
第一条路。
为景区路,冬季防火期不让通行。由华严寺上来,过那罗延窟,继续上行,沿石阶路。

第二条路
翻过2个山头,前行见右边有储水池,

可到达浴日奇观,继续下行,可达雕龙嘴村。

继续前行,可到达明道观,
先看见一片空地上,有石盘


远远看见明道观

前行见千年银杏树
道观院外东面有3株银杏树,树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径都有1米左右,树龄都超过1000年。




乾隆护林石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在崂山腹地明道观院外井旁千年银杏树下,有一块1783年刻立的石碑。这块石碑,是200多年前,莱州府为保护树林所竖立。后查资料得知是“清乾隆四十八年莱州府护持庙林碑”。
据《崂山志》载,“清代乾隆四十八年为公元1783年,此碑置放在崂山明道观内,现碑已不存。”据介绍,这块碑在“文革”期间,被砸成两截,曾一度消失,上世纪80年代用水泥粘后重新竖起,明道观也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经过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文字已经不很清楚了,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该处所有树木,应归本庙管理,官民不得势压擅伐。该僧道亦互相觉察,凡有不肖僧道人民,欲私行烧卖,许即禀官究治。如本庙应加修葺,需用材木,亦共同察明,方准砍伐,如违重处。”由此可以看出,在庙周围的树木由道士负责看护,乱砍伐树木,由官员究治。由于保护树林的官府法规出台,有效制止了乱砍乱伐现象,使我们今天在崂山很多古寺庙里见到这么多的古树。
院门外东边有一块石碑,已断成了两截,修复后立在那儿,只看清题额“碑记”两字,余皆模糊不清。

西边山崖峭壁上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题刻“明道观”3字,对于其中的“明”字,日字旁变成了目字旁,成了“眀道观”,有人说是错别字,其实古代因南北差异,信息不畅,字形出现了好多异体字,如并也可作“幷”、“並”,古体字那样写是可以的。

拾级而上,院内立有青岛市文物保护碑【明道观】刻石,

保护碑后面,刻有保护范围,东至浴日奇观刻石,西至....,南至.....北至....
现在的明道观已经改为防火站了

下面为2016年以前,明道观未改为防火站前,进入拍摄的。
从东边的山门进入,院落中荒草凄凄、断垣残壁。

拾阶而上

整个道观现在只是一个遗址了,是一个方形院落,东西30米,南北25米,正殿3间,左配殿6间,右配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现在部分已坍塌,东面3间仅剩框架,西面3间仅存房基。院内北侧还有一张石桌,应该是古文物啦。



千年老观,就是这样的残埂断壁


当年红火一时的明道观现在只剩下了残墙断壁,屋漏瓦破,一片萧条。








第三条路,在房屋后面,有野路上行,

可到达招风岭山顶,翻过可达庙岭防火站。

继续在明道观内看看,穿后院,右转,


第四条路
看完棋盘石,沿右边石阶路下行路旁有破石屋,屋前有路,往西偏北,可以直接上到滑溜口,一路上有人工建造的石阶,非常好走;

继续前行,到达四岔口,右转为孙昙采药石刻。
第五条路
岔口往南再往西,可以到达清水湾,直通山梁山脊小路到达五叉,南可去崂顶。

清水湾

第六条路
岔口往东南,前行几百米,见岔口,继续下行可达泉心河。

第七条路,
岔口上行,到达山口,翻过去,往正东方向,两条路可以下到华严寺。

山口岔路右转直行,可达棋盘石
“横斜石纹怪而奇,见说仙人弈在斯。也到人间争胜负,千年未了一盘棋。”这首前人留下的佚名诗,描写的是崂山深处一个著名的景点——棋盘石。
棋盘石位于崂山东麓招风岭前,距明道观约0.5公里,虽称石,实为一座独立的山峰,海拔657米。“巨石矗起岩巅,高数丈,向北探出者,三分之二,状如灵芝。自下望之,岌岌若将坠而又不坠。游者自石东南攀援上,壁峭级滑,须极力始得登。……凭眺群峰,东瞰大海,西北临大壑,深且不测,引首俯视,栗然心悸。高旷危奇,兼而擅之。”(见周至元《崂山志》)棋盘石的顶部较为平滑,南北长12米,东西宽67米,南部圆而宽,向北逐渐变窄并向下倾斜。因四周“俱临不测,敢否周旋与俯视,视胆力如何。”
(蓝水《崂山古今谈》语)棋盘石的石面上刻有一个双钩十字,很像当地一种民间游戏——“憋死牛”棋的棋盘,所以得了此名,不过据考证,此“棋盘”实为昔日道家在此拜祭星斗的方位图。相传古时山下一樵夫来此处砍柴,见二位白胡子老头坐在石上对弈,樵夫遂站在一旁观看。时间久了,觉得肚中饥饿,便顺手接过一老者递给他的一枚桃子吃了。不久一局终了,二位老者飘然而去,樵夫弯腰捡起放在石上的绳子和斧头时,才发现早已朽烂。下山进村,已是无人所识,村人告诉他说,数百年前村里曾有个年轻人上山砍柴一去不归……
诸城人王悟禅于清亡后来崂山隐居,鸠杖诗囊,足迹踏遍崂山。他曾在棋盘石上饮酒观云:“一片白云海上生,宛如棉絮半天横。仙人棋罢渺然去,足踏浮云比叶轻。”醉眼朦胧中,诗人似乎也随仙人飘然欲升。清代即墨文人黄象冔写过这样一首诗:“局里乾坤日月频,风车石马灿星辰。仙家此着真成错,竟把洞天输于人。”诗中埋怨仙人一时糊涂与人赌弈,竟将天上的美景留在了人间。
掖县人林钟柱是清光绪年间举人,曾在崂山的塘子观授课十余年。林钟柱“工诗文,有山水癖,暇辄出游,二崂秀色尽入奚囊。”他在《重游崂山记》中说:“(巨峰)至棋盘石且不过二十里,路至近若此,景之奇若彼,人亦何必惊其险,而惮其远哉!”鼓励游人要不畏艰险,去棋盘石欣赏美景。然而,此景虽美,路却艰僻,在附近的明道观创建之前,除了来此炼丹采药的羽人方士,游人极少涉足,因此在众多的明人崂山游记诗文中对棋盘石并无提及。即墨文人蓝水曾发出如此感慨:“浪说棋盘对二尊,我来但见白云屯。当年戏罢人何往?依旧天空石尚存。逝水滔滔演今古,荒山寂寂自朝昏。尚较未尽登高兴,望远且临望海门。”而近代学者周至元更是大发思古之幽情:“孤峰斜矗白云端,山海全收凭眺间。弈罢仙人去不返,石枰冷落碧苔斑。”
清胶州文人王大来曾七次游览崂山,并俱有诗文记载。他在《再游崂山记》中对棋盘石周围的景色有如此描述:“山如重城复郭,层层环抱,棋盘石翼然供于前,崂之一大形胜也。”
并用诙谐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独到的感受:“棋盘石上一盘棋,谁记当年睹弈时?我较仙人赢一着,不从局外费闲思。”
绳烂斧锈的传说已渐行渐远,道人刻下的棋盘亦长满青苔,唯一不变的是石下那条流淌了千万年的山溪,日夜叮咚,如泣如诉……
远远看到棋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