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标签:
华严寺 |
分类: 崂山文化 |
塔院后面还有多处石塔
出塔院,
寺前路路右边两颗不同的树缠绕在一起。

前行,见一照壁
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
西是观音菩萨。
东是地藏王菩萨。
附记1 崂山华严庵游记【清】李中简
崂山最东北谷,众峰环合,独缺东西一面,海色涵之,有庵曰华严。固山为级,数进益高,佛宫客舍,皆峻整明洁。地高松有竹,杂树森蔚,峰外,殆不见,石庵境最幽。而背视狮子峰,登未及半,则大瀛生襟袖,旷奥兼之,故庵之名於崂山者尤著。?
游人自县来者,东南平行三十里,至下宫别院,始入山湾环洲岛间。又三十里,至修真庵,可小憩。东南绕山沿海行,怪石森列,与潮波雷斗。又十余里,始仰山而登。右转入谷,径益纡,长松偃盖,阴阴须眉为绿,约五、六里,至庵门矣。庵之右为塔院,修竹夹门,下为鱼塘,有泉注之。院有耐冬二株,径围尺许,含苞满枝,做一花焉。予来似九月下旬,晚至庵宿。是夜雨。次日,饭罢开霁,拄杖登狮子峰还。笋舆出庵,沿海南,欲往下清宫。岩径峻仄,洪涛撞其下,经数险,乃得宽平处,据海滨大石坐。少顷,徐入山行,有树。问下清宫,有云三、四里,或云可七、八里。横岭距其前,日已昃,念沿海险,遂返。次日,取道山西,访华楼奇石而归。予自登州数百里,往来游崂山,名迹满胸,不意一无所到,独再宿华严庵去。?
予读《即墨志》,得明入崂山二游记,皆不言华严庵。庵无碑记,询之庵僧,言开山海各禅,塔院即师墓也,庵之兴,近百年矣!始悟庵起记后。而狮子岩下(此狮子岩非华严庵后之狮子峰也)有太平宫遗址,予来过之,茅屋一间,乃在谷外,岂前人经营未及此欤?抑当时别有遗构,竟湮没不可考欤?庵地既绝胜,予时又来到地他所一故尤矜之。按崂山本叫劳山,亦曰成山,《史记》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是也。据志图亘三百余里,二游记载名寺观十余,大抵皆在此境。闻土人言,自巨峰南去益奇,顾道险非人迹可至,盖仙灵窟宅云。?
是游也,崔明府少良为主,顺天人。同游者三观察桂丹,奉天正白旗人。明府客二:王子新若、井子丹木,皆顺天人。予客三:戴君春昙,浙江人;家孝廉在田,云南人;陈孝廉无党,四川人。庵住持僧瑞方,莱州人。予前后得诗二十余首,僧乞予书,为出其三,僧以异石报焉。
【作者简介】 见李中简诗《华严庵夜雨题壁》。本游记撰写年代不详,约在清乾隆年间。本文选自《续天下名山周游记》。
附记2.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係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孝敬门:以「地藏菩萨」为代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圆满,是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诸佛如来才可达到的境界,我们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来看待每一位眾生,并将孝敬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
慈悲门:以「观音菩萨」代表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眾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眾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智慧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於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祛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虽面对宇宙万象,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培养「不是别人使我们烦恼痛苦,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衝突或结恶缘,不让瞋念起现行,破坏自己的功德。更进一步让自己精进,学习以较高或较广的观点处理事情,也就是破除「我执」,当执著一分一分减少,快乐自在就会一分一分增加。
实践门: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吾人须瞭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精神去实践,方能达到佛教教学的最高目标。
从以上探讨,可知佛教教学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绝非迷信、消极或遁世,而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从心地下功夫的法门。学佛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及歷练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练心,要能面对逆境,勇於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
3)佛法的教学蕴含在佛教的各项艺术中,都是时时刻刻透过六根对六尘的接触,来提醒我们、教育我们,如供养「佛菩萨」就是要提醒我们「见贤思齐」。
4)学佛乃是学觉悟、学快乐、学自在,诵经重点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及做法,因为「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
佛法是教导我们生活智慧的教学,是变化眾生气质的工作,使眾生能够达到「化恶成善」、「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