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2018-02-14 14:52:19)
标签:

华严寺

分类: 崂山文化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崂山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也称“华严禅院”。三面环山,东襟大海,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是目前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寺庙。2002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新十景”之一。
        据考证,佛教在崂山一带的传播始于晋之初。到隋唐两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僧人们分别以一定的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形成了天台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等宗派。华严宗的开宗法师是被追溯为“华严宗第一祖”的陕西终南山僧人杜顺。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华严宗在崂山起始时间比较早,到明代末年,华严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华严寺属禅宗的临济派,寺院不挂单、不坐禅、不收外地僧侣。
       华严寺在那罗延山西南麓,三面环山,左襟大海,殿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宫刹中当属前列。清时华严寺与法海寺、石佛寺(潮海院)并称为崂山三大寺院,在崂山古刹中当为第一,也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寺。
       华严寺历史悠久,几经兴废。远在晋之前,那罗延窟即为华严寺的开山鼻祖洞。明代崇祯十年,御史黄宗昌辞官还乡,隐居崂山建玉蕊楼编著<<崂山志>>,疑此窟为西方哲人演孝之所居,于是筹资在窟之东北兴建华严庵,初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原址在寺的西边山上,后毁于兵火。其子浦江令黄坦继父遗志,助即墨准提庵慈沾和尚重建华严庵于现址。
       清初顺治九年(1652年)即墨乡绅黄坦出资修建,于今址,重建后,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其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最兴盛时期共有殿宇僧寮130余间,僧侣80余人。是崂山规模较大的佛教庙宇。
        现在的华严寺是1999年重新修葺的,为重檐斗拱歇山式的木制建筑。整个大殿华丽高贵,体现了佛教的风格,也体现了“莲花藏世界”的特征,即华严大千世界。东北角有西式小楼五间,小院内植桂花、牡丹,十分幽雅。
          华严寺占地4000平方米,原庵共四进,依山而筑,为“阶梯式”。第一进原有僧舍十二间。第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第三进为正殿,供那罗延佛,与那罗延窟遥遥相对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为后殿,内祀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主持慈沾法师。华严寺极盛时共有殿宇一百余间,僧众八十余人。整个庵寺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恢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高雅。
       正中大殿,祀泥塑释迦牟尼像,两旁的木雕佛像和木塔等,刻镂尤为精巧,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冽,庭前墙上镶嵌很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之题刻。后殿祀观音,在东北角曾有西式小楼,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余种。清代即墨文人周缃有《华严庵》诗:“锡飞临绝,塔影出重霄。涧曲松风细,山深鸟意骄。丹青晃佛座,衣钵肃僧寮。咫尺沧波险,轻声杂晚潮。” 
       华严寺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和四大菩萨,如果再加上华严寺大门墙上的弥勒佛石雕,那么佛教的最高领导就齐了。四大菩萨是指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土的信徒从众多的菩萨中选出三位,组成“三大菩萨”,又称“三大士”,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后来又加上了地藏菩萨,变成“四大士”。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观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
       中国的信徒们为他们建立了各自的道场,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道场和安徽九华山的地藏道场地,又称为中国四大佛山。在苏州西园戒幢律寺的罗汉堂里,有一座方柱形的彩塑,四面分另塑成四大佛山和四大菩萨,上部楼阁悬空,彩云缭绕,布满许多小巧玲珑的护法神和胁侍菩萨、罗汉、弟子等。《法华经》中称弥勒、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四大菩萨。还有人认为四大佛山是佛教四大的结聚,《普陀山志》称:“佛经称地藏、文殊、普贤、观音诸佛道场,曰地、火、水、风,为四大结聚,九华,地也;峨嵋,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

从停车场,经华藏世界门,走莲花路,到达寺前路,约15分钟,到达华严寺山门前。 
       寺前路用石条砌成,名华严路,是1930年寺僧红栋工鸠破石条所筑。沿路苍松走道,翠竹成林,有时烟霭横空,白云袅袅,如九天幻境。

放生池
       寺前路西有塔院,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上横跨小桥,池水清湛,鱼游上下。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池中。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塔院
     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主持的藏骨处。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院中苍松甚多,以前有两株苍松紧紧盘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院中九层砖塔下埋藏着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与之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主持善和的藏骨处。人称“于七塔”。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塔院后面还有多处石塔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出塔院,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寺前路路右边两颗不同的树缠绕在一起。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古老银杏树

    两侧各有一颗高大繁茂的银杏树。在各地宫观庙寺中,银杏树广泛种植,并不稀奇。这也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来银杏树生长速度慢,是长寿、避邪的象征;二来因为这种树性能比较特殊,尤其是它的汁液有一定的杀虫作用,一般不易受到病虫伤害,佛、道两家都把不杀生作为戒律,无需为了除虫而触犯戒律,因此栽植银杏树是情理之中。实际上,银杏树属古老裸子植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二迭纪就已存在。到1亿4千万年中生代,银杏树的生长达到极盛时期。到200万年的第四纪,先后出现第四纪冰期,一些植物被灭绝,银杏树只在个别地区保存下来,故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中国不仅是银杏的故乡,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银杏最早、成果最丰富的国家地区之一。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路旁石刻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有缘人来此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烟岚高临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前行,见一照壁

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西是观音菩萨。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东是地藏王菩萨。
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盘道曲折,攻略之崂山华严寺1

附记1 崂山华严庵游记【清】李中简

  崂山最东北谷,众峰环合,独缺东西一面,海色涵之,有庵曰华严。固山为级,数进益高,佛宫客舍,皆峻整明洁。地高松有竹,杂树森蔚,峰外,殆不见,石庵境最幽。而背视狮子峰,登未及半,则大瀛生襟袖,旷奥兼之,故庵之名於崂山者尤著。?
  游人自县来者,东南平行三十里,至下宫别院,始入山湾环洲岛间。又三十里,至修真庵,可小憩。东南绕山沿海行,怪石森列,与潮波雷斗。又十余里,始仰山而登。右转入谷,径益纡,长松偃盖,阴阴须眉为绿,约五、六里,至庵门矣。庵之右为塔院,修竹夹门,下为鱼塘,有泉注之。院有耐冬二株,径围尺许,含苞满枝,做一花焉。予来似九月下旬,晚至庵宿。是夜雨。次日,饭罢开霁,拄杖登狮子峰还。笋舆出庵,沿海南,欲往下清宫。岩径峻仄,洪涛撞其下,经数险,乃得宽平处,据海滨大石坐。少顷,徐入山行,有树。问下清宫,有云三、四里,或云可七、八里。横岭距其前,日已昃,念沿海险,遂返。次日,取道山西,访华楼奇石而归。予自登州数百里,往来游崂山,名迹满胸,不意一无所到,独再宿华严庵去。?
  予读《即墨志》,得明入崂山二游记,皆不言华严庵。庵无碑记,询之庵僧,言开山海各禅,塔院即师墓也,庵之兴,近百年矣!始悟庵起记后。而狮子岩下(此狮子岩非华严庵后之狮子峰也)有太平宫遗址,予来过之,茅屋一间,乃在谷外,岂前人经营未及此欤?抑当时别有遗构,竟湮没不可考欤?庵地既绝胜,予时又来到地他所一故尤矜之。按崂山本叫劳山,亦曰成山,《史记》封禅书,成山斗入海是也。据志图亘三百余里,二游记载名寺观十余,大抵皆在此境。闻土人言,自巨峰南去益奇,顾道险非人迹可至,盖仙灵窟宅云。?
  是游也,崔明府少良为主,顺天人。同游者三观察桂丹,奉天正白旗人。明府客二:王子新若、井子丹木,皆顺天人。予客三:戴君春昙,浙江人;家孝廉在田,云南人;陈孝廉无党,四川人。庵住持僧瑞方,莱州人。予前后得诗二十余首,僧乞予书,为出其三,僧以异石报焉。
 【作者简介】 见李中简诗《华严庵夜雨题壁》。本游记撰写年代不详,约在清乾隆年间。本文选自《续天下名山周游记》。

 

附记2.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係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孝敬门:以「地藏菩萨」为代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圆满,是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诸佛如来才可达到的境界,我们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来看待每一位眾生,并将孝敬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
  慈悲门:以「观音菩萨」代表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眾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眾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智慧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於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祛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虽面对宇宙万象,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培养「不是别人使我们烦恼痛苦,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衝突或结恶缘,不让瞋念起现行,破坏自己的功德。更进一步让自己精进,学习以较高或较广的观点处理事情,也就是破除「我执」,当执著一分一分减少,快乐自在就会一分一分增加。
  实践门: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吾人须瞭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精神去实践,方能达到佛教教学的最高目标。
  从以上探讨,可知佛教教学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绝非迷信、消极或遁世,而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从心地下功夫的法门。学佛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及歷练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练心,要能面对逆境,勇於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
  3)佛法的教学蕴含在佛教的各项艺术中,都是时时刻刻透过六根对六尘的接触,来提醒我们、教育我们,如供养「佛菩萨」就是要提醒我们「见贤思齐」。
  4)学佛乃是学觉悟、学快乐、学自在,诵经重点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及做法,因为「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
  佛法是教导我们生活智慧的教学,是变化眾生气质的工作,使眾生能够达到「化恶成善」、「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教育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