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4日,天阴,温度10度以上,能见度一般。
到济南长清区孝里镇游览,纯属临时决定。泰山西麓的黄河岸边的孝里镇尽管境内古迹荟萃,文物众多,但旅游氛围不浓郁,默默无闻,当地民风淳朴,未到之前不以为然,待到看完回味无穷。
在孝里镇方圆不到1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起点、大峰山齐长城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峰山古建群和方峪古村(中国石头城)、济南第一道观---峰云观、齐鲁第一洞---璇玑洞、释儒道三教合一---三教堂旧址、晚清太古学派代表人物张积中传授太古文化的发祥地----黄崖山寨旧址、以及黄河---燕李浮桥、人工天河---东风渡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在此借用,补齐本人未去过的地方,一方面弥补自己的遗憾,另一方面为他人提供参考。在此对原作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原作者本人不同意,可告知删除。
游览路线: 走220国道->齐长城起点->东风渡槽->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峰山景区->峰云观->大峰山齐长城遗址->屯兵营->万佛寺璇玑洞->方峪古村->折回220国道。
孝里镇地理位置优越,与齐河、东阿、平阴、肥城(市)毗邻,是“济南--泰安--聊城”三角区的中心,220国道和济菏高速贯穿南北,是济南通往菏泽等鲁西南地区的必经之路,济菏高速在孝里设有出入口,具有独特交通优势。连接黄河两岸,境内道路纵横交织。
走济荷高速在孝里出口下车左转上220国道,驱车走220国道,远远看到此雕塑
先到旁边齐长城起点
这里是早于秦长城490余年的齐长城的源头
前行到东风渡槽
东风渡槽建于时期,是孝里镇现已废弃的引黄灌溉工程一部分。渡槽上原书写“东风渡槽”四个大字,所以名为“东风渡槽”。渡槽横跨220国道和济南菏泽高速公路,连接东西两侧山坡。高达10余米。
东风渡槽虽已废弃,但她表现了孝里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心与决心,是孝里人民改造自然永远的历史见证。东风渡槽也成为一道的靓丽风景,孝里镇的标志建筑。
继续前行,左转穿村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免票,讲解费每人5元)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是目前我国发现最精美最丰富的汉画石像,中国孝文化发源地之一。
村内有指示牌,沿燕博路可到达黄河浮桥----燕李浮桥(未到,图片来源于网上)
驱车返回东风渡槽,左转大峰山景区
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峰云观。
济南第一道观,创建于汉代,规模庞大,青砖碧瓦,依山就势,造型别致,特点突出,全部为石结构,与孝堂山汉石祠建筑相似,为研究我国建筑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起源有重大参考价值。殿宇内所塑神像最全,逼真,栩栩如生。民间流传的“大峰山,神像全,最灵验,拜一拜,助我合家吉祥又平安”。
齐长城
这里是现存齐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原汁原味,有1750余米;有罕见的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屯兵营;它们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争抢的孟姜女哭长城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经过科学考证得出的。齐长城一侧有千余米的演马场,场景甚是壮观、惊叹。
璇玑洞
齐鲁第一洞的,此洞深不可测,洞高25米,宽2米有余,洞内清凉,炎热的盛夏也只有15
–20度。此洞所在地,藏仙聚气,是道家修身养性之玄所,石崖上凿石洞多处,塑有神像。崖上有玄天神宇碑记石刻,碑中有:“神者有诚则灵,有德则临。非武当而不居,非大峰而不至。所谓神之威仪,无然而不然,无在而不在也”。足以看出大峰山道教文化之深厚。
三教堂旧址。免票。(未到,图片来源于网上)
三教堂内正中供奉道家太上老君像,右边为佛家释迦牟尼像,左边为儒家孔老夫子像,三教堂前有块石碑上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的重修三教堂碑序,堂前小路上躺着的那块刻碑则为大清乾隆年间的“三教堂由来”。
方峪古村。免票。
探寻古村落的奥秘,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明清古村方峪,依山而建,其村民房舍绝大多数用石头筑成,石墙古院,石棚石屋和已被岁月的年轮碾嚰的光滑油亮的街巷,字迹模糊的石碑石刻,记载着这个古村走过的沧桑岁月。这里的建筑年龄都在100岁以上,而最古老的已近500岁了,中国石头城惊现孝里是个奇迹,它彰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黄崖山寨旧址(未到, 资料来源于网上,在此借用)
位于大峰山的东侧,为大峰山余脉,距大峰山约两公里,与之仅一沟之遥。 黄崖寨,原名黄崖山,因山崖呈黄色而得名,后因山顶筑寨而得名黄崖寨,或黄崖寨山,黄崖山地处长清、肥城交界群山之中,山形三面环拱,南北峰对峙,中广百亩,山顶平坦,而四周险峻。南峰为主峰,主峰海拔高度426米。南峰东西南北四面自山腰以上,异峰突起,绝壁如削,仅西北、东北方向有山梁与之相连,有崎岖小径蜿蜒通向山顶,交通不便,易守难攻。黄崖寨山的西侧有条南北狭长的山峪,山峪内自北向南分布着3个相连的村子,分别是北黄崖村、中黄崖村、南黄崖村,都是依黄崖寨山而命名。清代,这一带是济南府与泰安府的交界处,北黄崖村隶属于济南府的长清县,中、南两村则隶属于泰安府的肥城县。现在,这一带统归属于济南市,3个村子也可简称为北黄村、中黄村、南黄村,皆隶属于长清区孝里镇。
清末四大冤案之一黄崖惨案就发生在此。(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江苏仪征人士张积中,为躲避太平军、捻军骚扰,携带家眷前来山东投奔亲友。张积中在黄崖山上筑寨避兵讲学,讲授“太谷学派”的“圣功”之学,传授“圣功”之道。历经近10年的苦心经营,在黄崖山上建起一座古山寨,聚集门徒12000多人,并“引河水环山麓”,以解决众人饮用水问题。原古寨筑有一寨门、二寨门,以及“祭祀堂”和全石结构石屋1200余间,建筑面积达60000多平方米,是山东最大的一处古山寨。一寨门建有瓮城,左右建有东北、西南方向的弓形寨墙,寨墙高约4米,青石垒砌,寨墙上有排枪、箭孔等设施。二寨门建在一段较窄、且两侧具是陡崖的崖壁之上,门垛厚实、坚固。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11月1日至11月12日),官府以张积中“传播邪教,聚众谋乱”为由,调兵清洗山寨,残杀无辜寨民及附近村民近万人,张积中、张绍陵父子即率亲戚家属从人200余人在山寨“祭祀堂”自焚,世称“黄崖惨案”。四十年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
年),御史乔树珊上疏为张积中鸣冤,清廷派山东巡抚杨士驤复查,杨氏见事体重大,采取拖延对策,使其不了了之,随着清政府的覆灭,黄崖一案始终未得到官方公开昭雪。民间却不断有人为其鸣冤,如刘鹗在他所著《老残游记》中,就曾以影射方式力图为张积中昭雪翻案。
攀登黄崖寨山,在中黄村,或中黄村与南黄村之间有路可行,从山的西北方向上山,从北峰走向南峰。
当地美食
孝里名吃---油炸滚
三吃鸡。
所谓的”三吃鸡”,它是由三种方式做成的,松菇炖鸡采用大峰山上的野松菇与当地农家柴鸡炖制,菇香肉嫩汤鲜,按重量收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