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游记之长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国文保)

标签: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孝堂山郭巨墓孝里四村汉画石像 |
分类: 寻找齐长城 |
先看看导游图

门楼大门上悬一匾“孝堂山汉石室”,刘海粟先生所书。

大门虚掩,没上锁,推门进入,无人。只好自己先看看。

门楼一侧的佛像


走进院子,正中间就是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大门上,悬挂着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题“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几个大字。

由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在中国建筑学史上的地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物,早在1953年,相关部门就在石祠外修建罩室和围墙对其进行保护。现在看来是在石祠外重修一座大殿式房屋。

两边是东西厢房。,写有仁义至上

孝行天下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面有几块碑刻,其中有记载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规模,旧时有“八殿两廊”,气势恢宏。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旁的一块石碑上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769年一次乾隆年间的修葺。
“孝堂山山门内有八殿两廊,屡经风雨腐蚀,神像坯毁。见者皆目观心伤。兹有本庄齐门张氏等,联合四方各捐资财,于乾隆三十二年将精忠司与山门极力修葺。不数月而神像焕彩,金壁增辉。诚一时之盛举也。工竣,勒之王贞珉,以见为善之心云尔。”

大门上,悬挂着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所题“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几个大字。



孝行天下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西面有几块碑刻,其中有记载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规模,旧时有“八殿两廊”,气势恢宏。

汉画像石墓
石祠正前方中间的玻璃下,就是一座汉画像石墓,游客可透过玻璃观看。一个小型的汉画像石墓暴露在地下大约半米处,墓室分前室和两个耳室,前室门楣上刻有汉画像石中典型的羊头图案,墓室内壁也则刻有菱形纹饰。当年清理该墓时,并没有发现重要的陪葬品,只在墓室的一角发现了一些陶器,其中以陶耳杯居多。
郭巨墓
转到石祠后面,一个硕大的封土堆赫然出现,封土堆上满是树木,应该就是郭巨墓。

大墓的其主人是谁,至今依然是谜。
一来郭巨是西晋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二来,从石祠内壁上所刻图案来看,既有胡汉战争的场面,又有“王车出行图”,这些内容和郭巨没有多少关系。
院子不大,在石祠前方两侧,还立着十几块历代石碑,最早的一块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最大的一块立于“清嘉庆二十三年”,碑上不仅写有“王光廷撰文、王浩书丹”等字样,连“泥水”、“木工”、“石工”是谁都写得清清楚楚。



回到正面,看门老人回来了,花费10元,请老人打开房门,讲解一番。老人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起来娓娓动听,倒也值得。
开门进入,房屋正中就是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雕刻着圆钱纹、半弧纹、菱形纹等独具汉代特色的纹饰。

雕刻着仿木结构的房顶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图案

石祠西山墙外侧,



文哥时期,“王”子被抠去


石祠内三壁和隔梁石上刻满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宴饮、狩猎、百戏、战争以及历史和神话故事等图像。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东西壁还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及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胡汉战争等历史故事。隔梁石两面刻有升鼎、桥上坠车故事,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在石祠画像的主要人物之旁,有“大王车”、“令”、“相”、“成王”、“胡王”、“孔子”、“二千石”7条榜题。石祠画像的雕刻技法,是在磨光石面上以线刻为主,少部分图像兼用凹面刻,线条刚劲、洗练,形象简朴生动。构图虽无明显界格,却上下层次分明,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精品。在祠堂内外壁面上,还有后人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其中最早的题记是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和桓帝永康元年(167)两则。


现在有复印件在墙壁上,游客可近距离观看

刻有伏羲、女娲、西王母、风伯、雷公、贯胸人等神话内容

女娲

其中北壁上层画的是“王公出巡图”,其中一辆马车旁还刻有“大王车”三个字,下层为“朝会拜谒图”。西壁则刻画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骑马射箭者无数,其中一个兵器架,两侧插着类似斧头的兵器,中间则放着一排人头。东壁画像下还刻有“平原湿阴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来过此堂叩头谢贤明”的题记。

精美绝伦的汉画像石

张网捕鸟

宴饮、狩猎

“大王车出行图”是汉画像中场面最为宏伟、车马人物最多的一幅,表明祠主曾参加过诸侯王驾的卤簿活动。北壁楼阁下部的车骑出行图,主车旁有“二千石”榜题,表明祠主生前的最高官秩。

孔子见老子

犀牛、大象

杂技玩球

战争

日月星辰

九头鸟

房屋的一角放有24孝图,估计没有什么价值

出门,右转,到东厢房

室内有汉画石几幅,据说是出土的,地点在广里村齐长城起点处的汉墓。



西厢房未进

最后到碑廊内看一看

龙

麒麟

还有一些佛造像









在西南角,有一些构件




竟然发现衔尾蛇。

告别看门人,离开

附件1.衔尾蛇(来自百度)
“这头生物并不拥有眼睛,因为在它的外围已经没有任何需要观望的东西存在;它亦没有耳朵,因为外围没有任何需要聆听的事物;外围没有任何的气息,所以它不用呼吸;它没有任何的器官,因为在它身边没有任何东西会被它吸进或由它排泄,所以不需要进行任何消化。在它被生育出来的时候,它的排泄物就安排成为它的食粮,它的行为及其行为之影响都源于它,亦受之于它。造物者构想出这头能够自给自足的生物,这比其它缺乏一切东西的生物来得完满。另外,它不需要向任何对象采取任何防卫的措施,造物者认为没有必要给予任何献牲到它的手上。它亦没有足与脚,它的整体本来就是一种移动的手段。它虽然拥有无上的心灵与智慧,但它对移动的概念却相当模糊,因为它只在同一个位置上存在,所以它的移动轨迹有如圆球;可是随着它本身的局限,它只能不住地环状旋转着。”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解说,指无限大的符号源自“莫比乌斯带”的形状。同样是基于莫比乌斯带的表面结构,可以制造无限的循环路线。不过这说法难以立足,因为无限大的符号“∞”比莫比乌斯带出现得较早。
根据物理学的观念,物质可以无限分解成分子、原子、粒子等微细单位;而越能了解微世界的动静,人类将越能解释整个宇宙的运作规律。由于衔尾蛇的统合生死阴阳的原理,与物理学“极大中蕴含极小”及“以极小可以印证极大”的信念原则相当接近,因而被用作成为相关概念的代表符号。
另外,在法西斯主义盛行时期的欧洲地区,曾经短暂出现于历史舞台上的意大利卡尔拿罗摄政国,其国旗上就有一条衔尾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