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天晴多云,温度13度以上,能见度佳。
崂山最古老的石刻位于石湾社区后面的烟台顶,据《胶澳志》载:
"崂山刻石惟以此为最古。"此题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很具文物价值。
崂山地区的以烟台顶命名的共有三处,一处位于王哥庄峡口处的北山上,此处有名的标志景点为北京仙府(狐仙庙)和大悲禅寺;另一处为午山村东面的午山最高处;最后一处就是石湾社区后面的烟台顶,无论文物价值和军事价值都非常有名
石湾社区后面的烟台顶在崂山路上就可以看到,属于小崂山(崂山午山支脉的一个山头)的主峰,海拔269米,面积0.65平方公里。石湾大士寺东1.5公里处。明代为防止倭寇入侵,曾在崂山沿海设报警烟墩多处,因该山山顶曾设过狼烟台,故名。明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称:"形如覆盆,群山竦峙而此独小。"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太安二年(303年),渤海的朱泰武、羌公烈等人就曾来此游览,并刻石为记,这些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一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
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另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上述两处刻石之书写与镌刻虽不工,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向魏碑体转化。为崂山最古老的刻石。另外山脊岩石上还有一处刻于1913年的德文,说明德人侵占胶澳期间,此处亦是殖民者的郊游休闲之地。
虽然烟台顶全是嵯峨的花岗岩石所构成,但令人奇怪的是山顶竟有一个巨大的土堆,俗名"公主坟",传为古代一位公主和她所骑的白马葬身之处,另有一说是当地抗倭英雄王虎的衣冠冢。
烟台顶四面陡峭,只有东面相对过缓,建议从东面登顶。本人从南面上行登顶,开始在菜地中行走,非常轻松。但走出菜地,已无路可走,只有成片的商陆,扎人的野花椒树,茂密的杂草,低矮的灌木,密密麻麻的藤蔓,不得不拿登山杖当砍刀用,开出一条路来,行走非常困难缓慢,最后又在陡峭的崖壁上攀爬,最终登上山顶。上山如此,下山也不易,从西南下山,山势更加陡峭,成片的藤蔓尽管不高,但处处缠脚,看不清落脚点。
这是本人攀爬路线和各石刻大体位置,攀爬路线部分路段过于陡峭,不建议行走。
石湾社区正在大兴土木,房地产非常热。远看烟台顶,四面陡峭,只有东面相对过缓,
停好车,从此处上行
远看
穿过此门
远观石人,西晋石刻就在石人的后面2米处
把石人上面的岩石旋转60度,再看,似乎是一个人脸的侧面,正张着嘴
沿路蜿蜒上行
过果园,桃树
柿子
再是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刺槐.........等等,最终到达山脚下,看到区级保护碑
东行似乎行不通
只好绕山西行,茂密的杂草,扎人的野花椒树,更加困难
从此处崖壁上登上
在密林中行驶这么久,终于看到大海
东看
下看
继续上行,终于可以在岩石上上行,不用自己开路,已经看到山顶
终于看到石人
终于到达山顶。
虽然烟台顶全是嵯峨的花岗岩石所构成,但令人奇怪的是山顶竟有一个巨大的土堆,俗名"公主坟",传为古代一位公主和她所骑的白马葬身之处,另有一说是当地抗倭英雄王虎的衣冠冢。

半圆形的土石丘高约5米,直径约13米,东西两面均有大小不等的黑石灰岩石块自下而上堆积,是很明显的人工打凿后留下的痕迹,

休息片刻,四处看看
东看巨峰
这是崂山巨峰
东南看,似乎看到军事山洞
南看
北看小崂顶一带
西看浮山后
周边正在大兴土木,正在吞噬着群山
先去东面看看德文石刻
到达石人后,看到西晋石刻
石刻全貌,右下为远看的石人
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一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
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
这块石刻

下到此处,悬崖峭壁,不敢由此下
从西南,找到一处缓坡,从此处下行

下到一半处,面前密密麻麻的藤蔓,
好不容易,出来
回看,山似乎不高,时间竟然达到2个半小时
自此无难点,一路下行
路过茶园,看到崂山茶花
再回看
附件:小崂山和烟台顶
"小崂山"在近代的青岛旅游景点中默默无闻,然而在史书典籍中却多有提及。最早提出这一名称的是唐文明元年(684年)章怀太子李贤所撰的《后汉书注》,该书首称崂山为"大劳山、小劳山"。宋乐史《寰宇记》云:"莱州即墨有大崂山小崂山";元于钦《齐乘》载:"大小崂山,在即墨东南海岸,名山也。"
《山东通志》则称:"崂山有二,高大者曰大崂,差小者曰小崂。二崂相连,高二十五里,周八十里。"清同治癸酉版《即墨县志》载:"大崂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小崂山在县南八十里","小崂山八十里,形如覆盆,群峰耸峙,而此独小。",里面的村庄示意图中亦标有"小崂山"字样。村以山名,虽然昔日的小崂山村如今分为南崂、中崂、北崂三个村子,但当地人仍喜欢沿用旧时叫法,统称之为"小崂山"。
明代山东参政陈沂在《鳌山记》中开篇即说:"鳌山,亦曰劳山,有大劳、小劳。"因与憨山打官司而被敕封为"扶教真人"的崂山名道耿义兰有诗曰:"大劳小劳天下奇,海岳名山世间稀。"陈沂在《崂山》诗中也有"蓬莱之山乱插天,大劳小劳青可怜。"之句,即使到了近代,寓居青岛的前清进士王土序在《游崂山》诗中仍写下了"梦游二崂知几秋,今朝却喜得重游"的句子,可见至少在清代以前,小崂山是和"大崂山"齐名的。
小崂山位于沙子口街道西约2公里处,为崂山午山支脉的一个山头,南北走向,主峰烟台顶,海拔269米,面积0.65平方公里。"山不甚高,而得其统",明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称:"形如覆盆,群山竦峙而此独小。"小崂山山腰以下土地肥沃,阡陌纵横,山顶则岩石险峻,林木葳蕤。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太安二年(303年),渤海的朱泰武、羌公烈等人就曾来此游览,并刻石为记,这些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另外山脊岩石上还有一处刻于1913年的德文,说明德人侵占胶澳期间,此处亦是殖民者的郊游休闲之地。
虽然小崂山主峰全是嵯峨的花岗岩石所构成,但令人奇怪的是山顶竟有一个巨大的土堆,俗名"公主坟",传为古代一位公主和她所骑的白马葬身之处,另有一说是当地抗倭英雄王虎的衣冠冢。
小崂山在崂山诸峰中并非翘楚,却为何能载入典籍?前人曾如此描写:"耻向高山附,超然独一旗。影低迟得日,泉小不成池。落落苍松短,岩岩拳石奇。牧童横犊背,叱上草青时。"据考证,古时崂山东南沿海多巉岩峭壁,并无人径。清王大来在《崂山七游记》中如此记述崂山东南沿海一路的艰险:"路仅容足,下临不测,游人如御空而行……扪绝壁,攀古木,举头则巉岩欲坠,俯瞰则惊涛撞岸,石骨如摧,过者莫不惮栗。"
正因为山路如此险恶,所以游山者多选择沿北九水一带向东南游览的路线。由于该山是从一小片平原上拔地而起,"惟北来之脉至此伏而再起,自远望之,其势大小悬殊",因为小崂山突兀的山势与"大劳山"(崂顶)有些相似,因此得此美名。
古代的小崂山曾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主峰烟台顶及周边山头上至今存有乱石筑成的围墙。据《崂山县志》载:明洪武初年,设浮山守御千户所,下辖烟墩18个,此处便是其中之一。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倭夷(日本人)入侵崂山沿海,居民多受其害,皇上"诏近海诸卫分兵讨之"。当时小崂山附近诸村的居民为防倭寇抢掠,每日派人轮流在此了望放哨,望见倭寇船来,即燃起狼烟,通知大家做好抵御准备,力量悬殊时,就扶老携幼带着钱粮等物上山暂避,烟台顶之名即由此得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