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季度,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合作,对全国203家大中型企业以及1285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企业在企业公益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们仅就企业在企业公益的意识层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讨论。
误区一:莫当责任为公益
在企业的眼中,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企业公益的差别不大。事实上,企业本也无需将企业社会责任(CSR)和企业公益区分的如此清楚。不过,对于企业来说,千万不要将社会责任误认为公益。
企业将责任误认为公益,会降低企业在应尽的责任方面的投入,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公益发展。
提高在职员工的待遇、改善在职员工的工作条件,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应尽的责任,属于企业CSR的范畴。但这并不属于企业公益的范畴。而调查发现,35%的企业将提高在职员工待遇和改善在职员工工作条件误认做企业公益。同样发生误解的,是一些与企业生产的外部影响有关的行为,如资源型企业或者高能耗企业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
这种认知的混淆带来的后果是淡化企业在承担责任方面的积极性。
误区二:莫当公益仅“掏钱”
在传统的公益方式上,企业与公众基本达成的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对九成以上的企业而言,以公司名义捐款捐物、组织员工捐款或参与义工和志愿者等传统方式,都属于企业公益的范畴。而公众的意见与此也基本一致。有九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企业以自身名义捐款捐物或者组织员工参与志愿活动都属于企业公益,而企业组织员工捐款也得到了八成左右的公众的认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公益仅仅是捐款捐物捐工时。企业公益事实上大有可为。随着企业公益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企业公益。如联想的“公益创投”等;同时,企业公益也向纵深发展,如腾讯的“新乡村建设”,不仅实现了企业公益,也带动了企业公益的发展,也树立了企业的公众形象。企业在“予”的同时,也有相应的收获。只取不予的公益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善用企业公益,不仅对改善扶助对象的境遇有好处,也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的树立,提高员工忠诚度。企业公益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才能将企业公益的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企业公益的战略部署还远远不够。调查发现,现阶段企业公益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不到七成的企业能做到每个公益慈善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在“予”的同时,企业要注意对资金去向的关注、对公益项目的监测和评估,才能物尽其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仅仅当公益为捐款捐物捐工时,企业就会把公益项目相关的所有事情一股脑儿推给合作的NGO,或者仅仅将钱捐出了事,对财物的使用效率漠不关心,对公益项目的效果漠不关心,调查结果显示,不到三成的企业对资助的慈善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失去参与公益的兴趣和信心,不利于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误区三:莫当公益可“一次性消费”
企业公益是为了献爱心,大概是绝大多数企业潜意识里的观念。献爱心,就会将企业公益变成可有可无的事情。当企业资金宽裕,就投出部分资金作为善款,而企业资金略紧,“献不献爱心也无所谓了”。这种“一次性”的公益,缺乏持续的投入,企业公益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公益需要长期的投入,公益效果的展现,大多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一次性”的公益只适用于突发事件,却不适用于企业公益。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企业在2008年井喷式的捐赠后,2009年便无任何公益计划。民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1月全国民政部门接收捐赠的数量同比减少了70%左右。
企业对企业公益意识层面的误区,看似不大,实则影响深远,心当慎之。
技术说明:该项调查于2009年第一季度采用配额抽样,针对中国企业公益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本次调查中,企业调查采用的是配额抽样,对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的203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公众调查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共1285名18-65岁常住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