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教育、救灾关注多,疾患群体关注少
除了针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救灾活动以外,2008年企业公益投入领域集中在扶贫救济和教育援助(分别有41.8%和28.4%)。灾民和贫困人群吸引了多数企业的注意力。调查表明,2008年有66.9%的企业其公益项目面向的是灾民。其次,47.8%的企业公益扶助面向城乡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等贫困人群。
疾患群体的支持缺乏关注。调查表明,2008年只有6.6%的企业对疾病患者群体提供了扶助。这类人群相对更加分散,需求也呈多样化,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与需要资金进行治疗相比,艾滋病患者可能更需要获得心理辅导以及获取大众的公正对待。相对于救灾、扶贫和教育领域,除了以单个患者为对象的求助需求时常见诸报端外,整体化的卫生保健领域公益需求得到大众传媒宣传的力度也相对较弱,企业的关注较少。
日后,无论是公益机构的项目开展还是企业公益的运营发展都应提高对疾病患者群体的重视,提供更多卫生保健领域的公益产品,争取加大对这部分人群的公益投入。
企业与NGO缺乏合作,合作的制度基础严重缺失
企业公益需要企业、NGO、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目前国内企业与公益组织机构的合作无论从频率上还是程度上明显不足。
首先,现阶段,企业缺乏长期的公益合作伙伴,固定化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调查结果显示,有与NGO等公益机构合作惯例的企业不足两成。
作为合作的制度基础,企业在NGO的遴选、自身的公益投入与公益项目的监管、评估与考核的制度建设都非常欠缺。调查表明,对于那些选择固定合作机构的企业而言,其合作方的选择主要从组织能力、公众形象以及项目水平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中,组织能力方面最看重的是项目管理能力(44.0%),合作方的公众形象方面最看重的是合作方的社会形象(40.0%),而项目水平方面看重的是公益产品(项目是否合适)和项目资金规模。而在企业的实际选择中,税收优惠也是企业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次,企业与NGO的合作互信机制不健全。企业的公益行为从传统的捐款捐物向多元化、项目创新化方向发展,企业与NGO的合作也更加重要。企业与NGO合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与NGO之间的互信,这种互信建立在资金的透明以及对项目效果的评估的基础之上。
企业和NGO在资金的透明以及项目监管和效果评估方面做的明显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只有四成多的企业要求得到项目的资金使用报告;仅三成企业会对公益慈善项目进行监测和评估。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会成为公益慈善组织与企业之间合作发展的阻碍。
第三,企业的参与深度不足。在传统的捐款捐物行为上,企业往往不去理会款、物的去向。但随着企业参与公益形式的丰富,企业越来越在意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公益的参与也更加深入。但是这种参与的深度仍然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参与了公益慈善项目的方案制定和具体操作,三成企业会对公益项目开展过程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与评估。
企业公益宣传谨慎,降低了公益对企业形象提升的作用
企业的公益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和公众形象。介入公益领域,在企业看来最大的好处首先在于可以向社会大众展现出组织的社会责任形象与社会公众形象,具体表现为体现社会责任感(63.5%),提高公司的公众形象(56.7%)以及加强公司对外的联系与沟通(21.2%)。
同时,企业公益行为会对居民的购买行为发生影响。本次调查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居民表示企业的公益形象将会影响其购买决策。也就是说,不少公众对企业公益不仅会在精神上给予认可和肯定,也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支持。
但是,企业在对公益行为的传播上显得比较保守和谨慎。数据显示,国内有接近七成的企业没有对公益项目进行媒体宣传。而在进行过宣传的那部分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依靠本公司自身的宣传,只有20%左右的企业会委托专门的公关公司代为处理。而跨国企业对自身公益行为进行媒体宣传的比例约为70%。
应该说我国的企业公益刚刚起步,有许多的不足是正常的。这个指数的发布指出了这些不足,目的不在于批评。发布双方表示发布这个指数有三层意思,一是持续监测企业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整体状况,树立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风向标,推动各类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二是希望帮助NGO组织更多地了解企业参与公益的愿望和需求,促进NGO与企业界的合作;三是能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公益慈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重要参考。
技术说明:该项调查于2009年第一季度采用配额抽样,针对中国企业公益进行了调查和评估。本次调查中,企业调查采用的是配额抽样,对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的203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公众调查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6个城市共1285名18-65岁的常住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