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性动物》
(2009-03-06 13:30:33)
社会心理学所剖析的层面非常广泛,从人们的从众心理,社会认知,偏见,到自我辩护,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再到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等等,要把这一学科研究的透彻深入,没有一年半载是不能够完成的,我会陆续在后面的读书笔记中与大家来继续分享,而这篇更多的是关于读其中的“从众”方面所得到的一些启发。
人既然是社会动物,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要时时刻刻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守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从众就是这种紧张状态下的一个现象,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意见发生了改变。社会心理学家在过去和科技发达的今天都做过试验证实了从众现象的存在,而且研究了从众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大体上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为了确保自己意见的正确性,其二是通过不辜负他人的期望来赢得他人的好感。研究从众现象对于我们的意义我想更多的是在于两点:
1. 如何才能够确定群体压力是否真正对一个人的判断产生了影响,这一点其实在我们做一些关键的民意研究中非常重要,当然还包括我们通常在座谈会中所面临到的问题,很多后发言的人都会从众附和,而从众附和到底是否真的是她们原有的想法呢?
2. 什么是能够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呢?知道了这些因素对于我们控制人们更加真实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第一点,在书中也阐述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所进行的相关试验,而且试验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即:留给个人的私密性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在一些重要的研究中,应更多的通过给予受访者更多的私密度而避免从众心理对其真实想法的掩盖和改变。在座谈会中想到的应用是在某些关键问题,可以在与会者进入会场前就进行搜集,而在定量研究中,比如入户访问,在关键问题上可能需要受访者自己填写,家人甚至访员都不参与答题过程中;
关于第二点,社会心理学家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其中发现以下五点是影响从众性强弱的重要因素:
1. 一致性。即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研究发现哪怕试验中被试者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被试者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对于我们研究的启示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更加关注不同类别研究对象的分布以及对于某一问题持不同意见受试者的分布;
2. 表态。减弱个体对群体从众压力的途径之一,是引导他对自己最初的判断表态,这一试验在竞技体育中最为常见,比如受试者是一名裁判,在比赛中对于某项行为进行了红牌判罚,而比赛结束后,另外三位裁判都走过来提出其判罚有误,这时,很少有裁判会改变原来的公开裁决;
3. 个体。影响从众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涉及目标个体的一些特征。特是,与那些高自尊的人相比,哪些总体上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的压力。这点对我们研究的启示是,在一些特殊群体的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从众心理对其的影响,不然研究会很可能会流于表面,发现的只是一些大家共识的尝试性结论;
4. 文化。个体是否会抵制群体压力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文化差异。比如研究发现,与个体主义社会相比(美国,法国),从众现象在集体主义社会(日本,挪威和中国)更为盛行。对于我们的研究启示是,是否我们可以针对中国不同阶层,对其从众心理的表现进行相关的研究,探寻不同阶层在从众心理上又存在什么样的特征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