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尊严的就业岗位
(2009-04-04 19:40:37)
标签:
就业岗位尊严公益性财经 |
分类: 世界工作 |
一个普通老百姓得到的就业岗位大致分为四种,如政府资助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企业吸纳的就业岗位、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还有灵活就业。
社会上流行一种很通用的说法,公益性岗位就是大锅饭。包括保洁、保绿、保安和助老助残就业岗位,这是各级政府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利用社区建设开发就业岗位的普通做法。目前,仅杭州市公益性就业岗位就达1万余个,使用就业专项资金1.5亿多元,也就是每一个公益性岗位的就业成本为1.5万元,还不包括各区县支付的就业成本。可以说,政府使用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资助公益性岗位是最高的,约占70%。
但是政府部门接到信访件最多的还是这类人员,“我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就业岗位”,要求增加高温费、年休假等等,欲罢不能,意思没有得到真正的有尊严的就业岗位。最令政府部门头疼的是,出于财力的考虑,在最大范围内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还不如激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效果好、来得快。
姑且不去谈论这场博弈的来龙去脉,这类人员群体特征大多数是4050人员,是国家下岗职工。通常,他们将公益性的就业岗位都称为不是真正的就业岗位,意思是这些就业岗位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
按就业地位考虑就业岗位的依据是1958年和1993年的“国际就业地位分类”。这一分类法将人们在某一阶段拥有的工作按照人们同他人或组织签订的明晰的或不明晰的就业合同的类别分类。此种地位的分类反映经济风险的程度,也反映个人和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程度、持岗者拥有或将拥有的对单位和其他劳动者权限类别。虽然在我国普遍认为公益性就业岗位工资偏低,但存在较小的经济风险,是政府资助的就业岗位,就业地位应该是比较高的,应该属于有尊严的就业岗位。
就业地位指标在很多国家非常普遍,它分为3个重要的常用的从业人员类别:工薪劳动者、劳动者以及有贡献的家庭工。按就业地位分类,对于了解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分有用处。就业地位指标与按部门划分的就业指标紧密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增长,就业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行业部门转移,从而工薪劳动者的人数相应增加,自营就业者以及先前从业于农业部门有贡献的家庭工比例(在完全成熟阶段,一些发达国家自营就业增长)。
问题是,就业问题已经帮助解决,但是在这类人群当中,他们绝大多数认为是没有得到有尊严的就业岗位,也就是有体面的就业岗位。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就业增长不仅是有效用的就业岗位,生产性就业岗位,而且还存在服务性就业岗位是否得到尊重的问题,涉及观念制度上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未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生产性的就业岗位只能是第二产业的就业岗位,然而大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只能是第三产业的服务性的就业岗位。
这是产业结构升级所决定的。老百姓在就业岗位增加的同时,目前需要有体面的就业岗位增加,凝聚在历史的就业观念,只有是传统的就业岗位才能是有体面的就业岗位,或者是有尊严的就业岗位。人们还未能意识到就业岗位在变迁的过程中,第三产业要替代第二产业、第二产业要替代第一产业。因此,在美国有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从事清洁工、出租汽车司机,他们不会挑剔任何的就业岗位,相反而且还得到社会的重视。这就是一个国家已经接受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业岗位替代的现象,因此,有许多的大学生需要从事西部和农村的开发,从事许多与自己的专业不相融合的就业岗位。
在我国,需要解释有体面的就业岗位、有尊严的就业岗位,是人们的就业观念的改变,是社会制度的变迁。任何一种的就业岗位,只要靠劳动所得,应该是有尊严的就业岗位。衡量有尊严的就业岗位是从事的就业地位,即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个人所得利益是否受到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