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将一个农民改造成为工人。一个比较捷径的办法是改造传统农业,与其说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制度和组织创新的过程,即由迂回生产程度低、个人专业化程度低、中间产品种类数少的自给自足经济演化成大量使用中间产品且多样化生产的分工经济。
或者将一个农民改造成为社会职员,外来农民工经常在清晨4点就开始清理堆在城市街道上的历史形成的社会垃圾。它是一群各不相同的人所带来的泥土与灰尘的集合体—如果是这样,那么任何一个清洁工或清道夫是社会重新分工的结果,仅靠收集自己身上的泥土就可以发家致富?
历史上也有许多事例表明,我们的社会机制已采取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措施来适应影响我们需求的就业工作的变化。在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并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极低的剩余劳动力,一个有力的实例就是城市化进程,即任何人对于就业工作岗位没有绝对的拥有权,但是生活在任何地方的人却拥有使用权。
如果让一个农民来全权体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所有工作流程,那么这项任务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可以相当于中国半个世纪的演变过程。在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来城市找工作。由于政府的导向农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返回自己的家乡只能是锄草。1988年国民经济调整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改革,农民来城市找工作。由于政府的导向农业要走集约化的道路,农民创办乡镇企业成为当时的热点,开始经营农业配套产业设施和肥料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农用化肥可以用于种甘蔗。
1998年经济结构调整再就业工程,农民又来至城市找工作。政府加强导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民从事副食加工业,开发农业的第二产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就业危机,农民又来城市找工作。政府再一次加强导向农民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这是最终的就业替代。
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配置。如果你认可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你会面临着就业替代,农民变成工人;或者成为农产品的经销商、导游,农民变成社会职员。虽然你有可能是城市的工人,产业结构升级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动态演化性,劳动力流动将会加剧。但你很有可能是在自己土地上变成工人,这意味着就业替代方式会长期存在,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改革,农业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替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