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项
1. 通过对教育学的深入学习,试图把握一点或洞悉一点人类发展本质,从而探寻我自己个人成长的更多可能性。
1)从自我感受去体会教育,从别人(蒙台梭利,马斯洛等)感受去体会教育,并与道友们(同学及导师)讨论。
2)了解自己或别人不能“当下”的深层原因,期待能从S老师课程中获得有意义的心理治疗。
3)试图了解身体发展、心理发展之上的灵性发展状态(自我感受和目前的领域研究报告)
2. 在各学派理论中寻找契合点,并试图将这些点串联成我自己的真理。
1)了解SRX机构从蒙台梭利理论发展到爱和自由理论的意识进程。
2)在多元智能体系(项目教学法)、蒙台梭利体系、华德福体系与爱和自由体系中寻找契合点。
3. 了解儿童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实务操作情况,向正在办园的同学取经。
1)了解办幼儿园等幼教机构的经营模式,关键词:成本、选址、定位、师资、宣传、加盟、定价、后续培训。
2)探索父母课堂的形式和定位,关键词:妈妈读书会、妈妈手工会、家长体验日。
3)进一步积累行业内人脉,相互促进发展。
第二项 描述你自己经验过的被爱感受,分阶段、对象,并与“什么是爱”的分支概念配对。
1. 童年期与父母之间。
概念配对:爱是生命和生命的连接,爱意味着安全感、被关注、自信心以及生命的活力。
2. 少年期与老师之间。
概念配对:爱让孩子获得自我认同,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爱是为孩子提供成长中所需各种环境并保护这环境。
3. 青年期与朋友之间。
描述:高中时的一个课间休息,我前排的女同学转过身。她手里拿着一个WALKMAN,递给我一个耳机。于是我俩每人的一只耳朵插着一只耳机,共同分享了1997年的格莱美金曲。我们当时的教室是平房,容易看到窗外的大杨树。恰好一阵风刮过,树叶子哗啦啦地洒成了一片雨。那种彼此知心分享的幸福伴随着耳畔的旋律持续了好几天。直到十几年之后的现在,我走在路上,如果再听到“Endless love”或者“Because you loved me”,还是会认为这些都是属于我们俩的歌。
概念配对:爱是心底发出的感应,可以让对方感受得到,而不是认知到。
P.S.一点作业感想:描述自己所经历的爱的感受,这项作业居然让我卡壳了一晚上。回想自己重要的成长过程,似乎总是在用头脑去了解爱。别人告诉我,这是爱,我自己没有爱的感受,而只能接受这个概念。怪不得,我在“让自己无条件去爱”这件事上总是困难重重,源于我自己体验得太少。所以我仔细重新回想了一遍,哪些本来我以为是爱的行为,其实只是出于人类的深层恐惧而做出的应激行为,其实是为了维护“小我”而已,只具备动物性、人性,而欠缺些超自我性。我试图再区分一次“非爱”和“真爱”,所以我更忠实于我自己的感受,谨慎地甄选了这三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