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二胎,别被忽悠了

(2011-04-06 23:20:15)
标签:

杂谈

      直到现在,肯定还是有人不相信: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结婚,真不是每个结婚的人都适合生孩子,真不是每个生了孩子的家庭都适合再生老二老三。当然了,这是个很private很个性化的问题,不深交的朋友很难谈到这个深度。因此,遇到年纪一把尚未婚否的亲戚朋友,谈到这件事儿,我也会像个大妈一样,真心实意地向对方宣传自己结婚生子后的幸福,并希望对方也能早享天伦之乐。然而寒暄过后,我自己也明白,幸福的生活形式各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只能延续copy别人的生活模式,这才是悲哀呢。

      眼看着双双两岁多了,更多生二胎的呼声也逐渐不绝于耳了。身边的俩宝家庭也慢慢多了起来,看着他们两个宝贝亲密携手的照片,幸福甜蜜地装满心房。但是幸福感这东西,必须是你自己从心而升,才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的幸福,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模仿的。复制别人幸福的人,往往过得不怎么幸福。尤其是在中国,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真的很重要。

       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缓慢铺开,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舆论已经习惯于把很多涉及社会问题的教育问题归罪于这件事。

          中国独生子女经常被诟病为垮掉的一代,现在这些垮掉的年轻人也或主动或被动地被推倒了社会的中坚岗位上,现状又如何呢?像每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他们也遵循着硬币正反面的规律,没什么特别。无法隐去的,可能是我们内心深深的孤独感。这孤独感看似来源缺少兄弟姐妹的悲哀,但我总觉得这个说辞有失偏颇。一个仅仅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是不至于极端到危害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孤独和愤怒,更深地还是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漠视。

漠视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些蹊跷,貌似我们的父母和社会几乎把他们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资源都给了我们这一代。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这二三十年,人的精神需求被漠视的程度是可怕的,这才是八零后们悲哀的根源。

因此,一对自私的父母完全可以培养出两个以上的自私孩子,一对慷慨的父母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慷慨的独生子女。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环境可以为来自不同家庭的独生子女提供更多紧密联系的机会,一个漠视沟通的环境会让同一家人形同陌路。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听说过的成年后兄弟姐妹争相赡养父母的例子少,争分父母遗产的例子多了。仔细想想,即便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平均到个人,中国也依然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如果儿女们没有学会珍惜自己的手足,那无非是在这竞争的大环境中多几个竞争对手罢了。以前经常听说杀父弑母的惨案,现在一杀就杀全家,连自己亲妹妹都杀掉才能保证遗产不旁落。

子女政策的断档还造成了一些家庭教育中的技术问题。大部分父母甚至祖父母都缺乏养育多子女的经验,在处理两个以上孩子的关系时面临挑战。时间再向前回溯四十年,那也是个生育高峰。不过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似乎很少积累太多负面情绪,随处可玩的山丘、池塘、广场、礼堂可以帮助他们宣泄和成长。相比现在,整天待在楼房里的孩子们显然需要更多情绪管理方面的帮助。

因为我的油画老师和我同岁,在闲谈中,我会经常不经意地跟她聊起孩子。她对孩子的理解很让我吃惊,因为她本人不仅没有、且不打算要孩子,甚至对结婚的兴趣都不大。这样一个女人,怎么会对孩子、对生活和我有如此相似的体会呢?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孩子教给我的真理,她已经从绘画中学到了。要达到一座山峰,有很多条路可以走。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比走捷径更重要。

我又想起了我的蒙特梭利奶奶,她本人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地区,没有任何兄弟姐妹,是个独生女。

我看,我还是等自己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再考虑这件事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